被百威英博收購的美國精釀品牌鵝島即將進入中國市場,在這個以往只有小企業參與的國內精釀啤酒市場上,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競爭者。
六月初的中國已經可以感到蒸騰的暑氣。
無論是在三里屯或新天地的音樂與燈光下,還是小龍蝦店或烤串攤頭的觥籌交錯中,泛著泡沫和麥芽香氣的啤酒,是這個季節毋庸置疑的明星。
距離下午五點還有幾分鐘,趙威細心擦拭著吧臺上的生啤龍頭,做著開店前的最后準備。這是一個周五,他的店里又將迎來一大批及時行樂或借酒消愁的客人。銷售人員留下了幾支鵝島的樣品,趙威計劃讓熟客們嘗一嘗,聽聽他們的意見。
是的,鵝島來了。
最近幾個月,這四個字似乎成為了某種密語。當記者和啤酒行業人士說起時,他們總會流露出意味深長的復雜笑容。
對精釀啤酒(Craft Beer)稍有涉獵的人士,恐怕對這個伸著細長脖子的呆萌鵝腦袋Logo不會陌生。鵝島(Goose Island)于1988年創立于美國的芝加哥,是美國最知名的精釀啤酒廠牌之一。在2010年的G20峰會上,同樣來自芝加哥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將鵝島產的“312都市小麥艾爾”(312 Urban Wheat Ale)作為禮物贈與英國首相卡梅倫,令鵝島在全世界名聲大噪。
鵝島也被視作精釀啤酒技術創新的一面旗幟。1990年代,鵝島將世濤黑啤注入威士忌橡木桶陳釀,制造了Bourbon County帝國世濤,開創了“過桶烈性啤酒”這一風格的先河。
不過,令這個精釀品牌成為行業話題的,似乎是這只鵝與啤酒行業大鱷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之間的關系。2011年,百威英博集團全資收購鵝島酒廠。它不再僅僅靠一些進口代理商來銷售產品,而是利用百威英博的強大銷售網絡和市場資源,走向全世界。
今年夏天,他們希望敲開中國市場的大門。
為了引進鵝島,百威英博顯然做了很長時間的計劃與準備。
從去年十月開始,就不斷有各種知情人士在不同場合告訴記者,“百威英博要在中國賣鵝島了。”
首先是一位華中地區的經銷商,然后是一位已經離職的前百威英博員工,接著是一位負責供應鏈的內部人士。細節越來越具體,知情人士展示的一張照片顯示,在年初的中國經銷商大會上,鵝島的數款啤酒被放置在金字塔形產品展位的頂端,“這是今年夏天百威的重點項目。”
今年上半年,百威英博集團組建了“亞太區顛覆性增長”團隊,負責鵝島等精釀和特色品牌在中國和韓國市場的銷售和推廣。該團隊成員來自市場、商務、物流、銷售、人事、財務、電商等部門的精英,并聘請了來自餐飲業的資深經營者和釀酒師加盟。
趙威在上海經營了五年啤酒餐館。今年五月,鵝島的銷售人員開始與他接洽。
趙威的酒吧位于上海市中心的新天地附近,與百威英博有多年的合作,除了包括福佳(Hoegaarden)、時代(Stella Artois)和科羅娜(Corona)等百威英博旗下的啤酒品牌,也銷售一些進口精釀啤酒。他告訴記者,目前還在與鵝島方面協商:“鵝島愿意支付一些進場費用以買貨架,并提供一些酒杯、杯墊、特制的生啤龍頭和裝飾品。”
然而,對于定價策略、進場費數額等相對敏感的細節問題,趙威表示還不便透露,只是評價說“是這個行業的一貫玩法”。
此前,代理鵝島的進口商也曾與趙威談過,希望在他的酒吧銷售鵝島啤酒。“現在品牌商直接跟我接觸,我會更有信心一些。”趙威說,相比起品牌商對門店的支持,他更看重百威英博強大的營銷能力,“進口商只是在通過各種渠道賣酒。但大公司舍得花錢做活動打廣告,提升消費者對新品牌的認識,這對于銷售肯定是有幫助的。”
夏天是啤酒行業的銷售旺季,二三季度的市場表現,將決定啤酒廠商一整年的營收業績。春節之后,啤酒品牌的廣告部門就開始忙碌,為夏初的營銷大戰做準備。
今年4月,鵝島開通了微信公共號。在線下,鵝島也頻繁出現在各地的啤酒節等活動,并與本地藝術家展開合作。像很多營銷預算有限的小微廠商一樣,鵝島希望放低身段,通過社交網絡與更多年輕消費者互動。
與大多數國際品牌的中國策略類似,鵝島計劃率先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立足,再逐漸輻射到更多城市。四月以來,鵝島已經在上海、北京和無錫三地舉辦了“遷徙周”(Migration Week)活動——這是鵝島在美國的傳統活動,通過在各個城市巡回路演,向當地消費者推廣。
1988年成立以來,鵝島釀造了近百種啤酒,大致可以分為經典系列、年份陳釀系列和過桶烈性啤酒系列。
鵝島的品牌大使狄迪告訴記者,目前計劃在中國首先推出經典系列的IPA、Honkers Ale和年份陳釀系列的Sofie三款,生啤和瓶裝啤酒將同步推出,全部為進口產品。這三款啤酒口味清爽,適合剛剛接觸精釀啤酒的入門消費者飲用。“在線下活動中,我們也讓消費者體驗不同種類和風格的啤酒,根據他們的反饋,作為下一步品類擴張的參考。”
狄迪還透露,鵝島的酒吧餐廳目前也在籌劃中——這也是“顛覆性增長”團隊招募餐飲業人士和釀酒師的原因。不過,關于鵝島酒吧的建設,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時間表。
同時,鵝島也將涉足電子商務渠道。除了啤酒,消費者還可以購買到服裝和文具等周邊產品。
針對鵝島的市場活動只是剛剛開始。但可以確定的是,引進新的高端品牌,是百威英博在中國的必然策略。
受經濟增速放緩、消費環境整體低迷等因素影響,中國啤酒市場近年來增速緩慢。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啤酒產量創近五年最低。2015年1月到12月,全國累計啤酒產量4715.72萬千升,同比下降5.06%,減產251.41萬千升。2016年第一季度,百威英博在中國銷量同比下降1.1%,略好于全行業4%的跌幅,百威英博預計今年仍將處于壓力之下。
與國內其他大型啤酒廠商青島啤酒、雪花啤酒類似,百威英博也將高端化品牌作為尋求市場增長的主要策略。
2015年,百威英博在中國賣出了745萬千升啤酒,市場占有率18.6%,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三位。百威英博在其2015年年報中指出,在中國地區,其高端和超高端品牌的銷售量已超過50%。
收購市場表現優異的精釀啤酒,是百威英博高端化策略的繼續。美國精釀啤酒品牌布魯克林酒廠(Brooklyn Brewery)的創始人Steve Hindy告訴記者:“我很能理解鵝島為什么愿意被收購。鵝島創始人John Hall是我的朋友。John已經有70多歲了,他兒子不想再做這個了,所以John賣掉了鵝島。”
盡管鵝島這一案例多少有些個人因素,但大型啤酒商對精釀酒廠的興趣將是一個長期趨勢。去年,美國精釀啤酒的銷售額達到了整個啤酒行業的10%。Hindy稱,百威英博、喜力、薩博米勒等工業啤酒巨頭幾乎接觸過美國所有頂尖的精釀啤酒商,約25%的美國精釀啤酒品牌獲得了投資。
近年來,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的百威英博,拿下了鵝島、Blue Point、Elysian、Golden Road和10 Barrel等美國精釀品牌,并將收購的觸角伸向加拿大、英國、墨西哥、巴西和哥倫比亞等國家的小微廠商。2015年,包括鵝島在內的高端品牌在美國錄得兩位數增長。
現在,百威終于把鵝島帶進了中國市場。國內的從業者感到了威脅。
精釀啤酒的優越感,來自其豐富的口感、設計感十足的包裝和與地方消費者的情感聯系。一直以來,中國精釀啤酒市場是一個小企業參與的小眾市場,如今他們發現,百威這樣的巨型啤酒企業正在悄然逼近。
近十年來從無到有,中國的精釀啤酒似乎正欣欣向榮。中國廠商自然不甘心把自己辛苦培養的市場讓出,任由揮舞著鈔票的工業啤酒商隨意收割。
“工業啤酒”這一話語,在從事精釀啤酒的人士看來,多少帶有一些嘲諷和鄙夷。他們認為工業啤酒是標準化、寡淡、無趣和低毛利的代名詞,是唯利是圖的大酒商固步自封、懶于創新的產物。
盡管百威英博承諾不會介入鵝島的生產與品牌計劃,但與大資本暗通款曲的鵝島,仍然被一些比較激進的精釀啤酒界人士視為背叛了精釀精神的叛徒。根據美國釀酒師協會(Brewers Association)的定義,精釀啤酒應該遵循傳統的釀造工藝,年產量在600萬桶以下,大型啤酒企業控股不超過25%——以此標準,鵝島的確并不符合。
南京的高巖是中國精釀啤酒的先驅者之一。在其微信公共號“高大師精釀啤酒”發表的一篇題為《讓偽精釀滾出中國》的文章中,高巖表達了對此的憤怒。他表示“偽精釀”鵝島利用大資本的勢力霸占渠道資源,扼殺萌芽中的本土精釀企業,欺騙善良幼稚的中國消費者,并呼吁行業人士和消費者向鵝島“宣戰”,抵制外來的“偽精釀”啤酒。
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行業人士也表達了相似的憂慮。他表示,由于對手通過在渠道和營銷上的巨大投入,壟斷了渠道資源,資本較少、專注生產的精釀品牌將失去公平競爭的可能性。他表示,百威英博為了收回前期投入,可能會在生產工藝上偷工減料降低成本,導致鵝島啤酒品質下降,劣幣驅逐良幣,對整個行業有害無益。
不過,渠道商對上述言論似乎不置可否。
“如果經營得當,我相信鵝島有流行的潛力。但我從不認為哪一家啤酒公司能壟斷中國市場,百威沒這本事,青島、雪花、嘉士伯也不可能。中國太大了,哪怕是針對特定人群的細分市場,比如精釀啤酒,想要壟斷也是極其困難的。”與百威合作多年的趙威,覺得“鵝島將消滅其他精釀廠牌”的說法有些危言聳聽。
“或許互聯網行業是‘有第一沒第二’,但快消品是兩回事兒。”趙威補充說,“我是生意人,不是百威的附庸。我不可能接受任何廠商的排他性約束。我的顧客喜歡什么,我就賣什么。”
他倒是有些擔心,鵝島的酒吧餐廳的選址如果離自己的酒吧太近,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意。
在今年五月于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精釀啤酒會議上,國內外一些其他釀酒師也表示持觀望態度。北京京A酒廠的聯合創始人Kristian Li表示,如今還不清楚鵝島具體的策略,要談其對行業和市場的影響還為時尚早。而北京大躍啤酒的釀酒師Carl Setzer則認為,鵝島的進入為國內精釀啤酒敲響警鐘,必須要提高產品的質量,才能獲得消費者青睞,與有大資本背書的國際品牌競爭。
“我們可以對鵝島的命運拭目以待,看他們會越做越大,還是會出現問題。”作為鵝島的老朋友,Steve Hindy似乎也不想在這個問題上“站隊”。“我不認為價格戰是個好主意。降價會損害品牌形象。如果用精釀啤酒的噱頭賣劣質的啤酒,消費者也不會買賬。這些消費者是很懂酒的,中國的釀酒商也應該對消費者有信心。”
“我可以理解國內精釀啤酒商的緊張情緒,畢竟這是他們第一次面對一個資本實力強大的競爭者。”鵝島的品牌大使狄迪告訴記者,“中國的啤酒市場正在經歷一個高端化的升級過程,鵝島愿意參與并引領這個趨勢。如果消費者通過鵝島對啤酒有一個新的認知,那么他們也會樂于嘗試其他進口或國產品牌的精釀啤酒,對于整個行業的發展也有積極作用。”
行業暗流涌動,但啤酒仍然是那個古老而使人快樂的迷人飲料。鵝島這顆石子帶來的漣漪仍然在擴散,身處此潭中的人士都懷著憂慮和希望兼有的復雜心情。他們似乎也還在觀望,這漣漪能否在這個夏天掀起巨浪,這巨浪會摧毀什么,會創造什么,又會將他們帶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