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央電視臺舉辦了黃金段位廣告招標的活動,而時任廣告部主任的譚希松在介紹中標者時的一句戲稱,讓“標王”的名號不脛而走。從此,“標王”時代拉開了序幕;2013年,中央電視臺廣告招標會再次開標,但是“標王”卻不見了,這種刻意淡化“標王”概念的行為告訴我們,“標王”時代已然走到了盡頭。
在最初的“標王爭霸賽”中,各路企業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去爭奪“標王”的名號,看中的無非就是其傳播能力比較強,為的也不過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而事實也證明,“標王”的傳播能力確實無以倫比。
然而,時移世易。經過了十幾年的輪流更替,“標王”的影響力日漸衰弱,最終在時間的更迭中徹底落下了帷幕。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標王”的沒落是社會經濟、信息技術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就像辛棄疾所寫的“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一樣,無論青山怎樣遮擋,浩浩江水終究還是會向東流去。
九十年代末,電視、報紙、廣播還是當時最為主流的傳播媒介,中央電視臺更是其中的權威,有著覆蓋率高、入戶率高且受眾極廣的特點。在央視投放廣告,能夠快速地在全國范圍內產生效應。于是,各類企業都將央視看做了廣告傳播的“兵家必爭之地”,其黃金廣告時段更是諸多企業爭相追逐的制高點,自然就呈現出了供不應求的狀態,“標王”也應運而生了。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社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微博、微信等各類新媒體開始嶄露頭角,并迅速地發展壯大,將我們帶入了新媒體時代。在如此形勢之下,傳統媒體失去了以往的主動權。
在工業時代里,企業進行品牌推廣的重心在于建設渠道,然后通過渠道去帶動認知。彼時,企業進行品牌傳播有“三板斧”,即策劃事件、準備通告和舉辦發布會。而今,那樣的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快節奏的信息流了,品牌推廣的重心必須要轉移到用內容帶動認知的層面上來,因為在新媒體環境之下,內容、口碑與體驗才是品牌傳播新的“三板斧”。
一大批有卓識的企業紛紛前往新媒體廣告傳播的戰場上“跑馬圈地”,掀起了一股多元化傳播的熱潮。作為傳統媒體的典型代表,央視的處境則變得有點尷尬,“標王”的影響力已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
與此同時,省級衛視也開始強勢崛起,逐漸擺脫了被央視“老大哥”碾壓的局面。曾幾何時,央視還在獨霸綜藝市場,可是轉眼間就被各大衛視不惜血本的奇招妙招所淹沒了,越來越多的受眾,尤其是80后、90后乃至00后的年輕受眾都將目光鎖定在更符合自己胃口的地方衛視。雖然央視權威媒體的地位并未改變,但卻已經陷入了被省級衛視合圍的境地。
如此看來,“標王”的沒落已成定局。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全面到來,新的媒介形式可謂是層出不窮,形成了百花爭奇斗艷,“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局面。
與時俱進的各大企業也終于揭開了蒙在眼前的黑紗,不再盲目地迷信央視的強大傳播力,而是轉向從日益多樣化的媒介形式中尋求更有針對性、更加合適的傳播方法。曾經笑傲一時的“標王”也只能落得個“泯然眾人矣”。
正如前文所說,新媒體環境下,品牌傳播的“三板斧”是內容、口碑與體驗,而各大企業所玩轉的新花樣正是基于此而形成的,其載體更是多種多樣。
其一,微博
微博在傳播方面是非常具有煽動性的,能夠輕易地將品牌與目標受眾群體聯系在一起。只要將其感興趣的內容與容易引起討論的話題投入到這一“戰場”之上,很快就會引發較大規模的討論與參與,形成持續性的傳播熱潮。企業無需投入大量的資源推進傳播的每一個環節,而只需要創造出合適的話題并將之發送給目標受眾群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