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服務經濟超過工業經濟
工業經濟進入到后期了,接下來是什么經濟?清華大學博士后付立春認為,根本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服務經濟。
服務經濟的定義有兩個。一個是服務部門在工業化經濟中的作用不斷增長;另一個也可以是產品提供中服務的相對重要性,被稱為產品的服務化。經濟學中老的產品與服務的二分法,已經升級為服務——產品統一體。
前一種定義當然可以用服務業,或者說第三產業,在整體經濟產出中的比重來衡量。
雖然從總量來看,今年三季度我國第三產業占當季GDP比例為44%,仍然不到一半;不過,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和拉動在同期已經達到58.9%,6.9%的GDP增速中4.1%是由服務業拉動的。
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從2010年四季度的不足4成,上升到如今的接近6成。從宏觀角度不難看出,服務經濟已經日益成為發展的大方向。
后一種定義的服務經濟也在中國大地如火如荼地發展著。“互聯網+”的國家戰略正是產業服務化的最好例子。因為互聯網、TMT本身就是服務業。
代表中國經濟活力與發展方向的已經不再是鋼鐵、汽車等制造業,而是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服務企業,在傳統制造業苦于融資困難之時,初創型的互聯網服務業卻在暢享資本盛宴。
實際上,不少領先的工業企業正在服務化轉型,比如年銷售額近3000億元的華為,一般會被歸為制造業,實際上華為自身定位是“作為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解決方案供應商,為電信運營商、企業和消費者等提供有競爭力的端到端ICT解決方案和服務”,它所提供的產品不僅僅局限于通信設備,而是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和相關服務,硬件設備只是服務的載體。
在國民經濟統計中,華為一般歸為制造業。從這個意義上,服務的重要性在宏觀數據中顯著低估。
服務經濟對就業拉動作用更加顯著,能消化制造業增速減緩所溢出的勞動力。據測算每投資100萬元,重工業可以提供400個就業崗位,輕工業為700個,服務業是1000個。
而且互聯網更能放大對就業促進作用,據中央新聞報道阿里和淘寶直接或間接為1200萬人提供了就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報告指出,我國網絡創業就業已累計制造崗位超過1000萬個,并有力緩解了近幾年的就業壓力。
服務經濟時代,經濟增長引擎能由投資切換為消費。服務業的輕資產特性使得投資對服務業產能的拉動十分有限,而提供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通過消費端的刺激才能拉動經濟增長。
7區域融合漸成潮流
雖然行政區劃限制、畫地為牢、地方保護主義等區域分割現象仍然存在,有的地方還很突出,但區域融合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勢漸成潮流。新一屆中央領導正在著力推動的“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就是明證。
此外還有黑龍江的哈大齊經濟區、吉林的長吉圖經濟區、遼寧的沈陽經濟圈和“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環渤海地區、河北的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山西的太原城市群、山東的半島城市群和黃河三角洲、長三角、安徽的皖江經濟帶、浙江的環杭州灣經濟區、福建和浙江的海西經濟區、江西的昌九經濟走廊、廣東的珠三角、廣西的北部灣經濟區、湖南的長株潭城市群、湖北的武漢城市圈、河南的中原經濟帶、新疆的烏昌一體化等。這些區域之間的產業合作和產業轉移越來越多,人口的跨區域流動日益頻繁,環境治理的聯防聯控也越來越多,交通通訊的聯接也越來越加強。
8“人才紅利”正逐步取代“人口紅利”
經濟增長與一個國家的勞動人口增長密切相關,過去幾十年里,中國的關鍵比較優勢之一就是廉價勞動力,眾多的研究者都認為人口紅利在中國過去幾十年的超常增長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后,經濟增長更多依靠勞動力的投入以彌補初期資本稀缺的短板,其背后的故事是過剩的農村勞動力供給。
但30年過去,隨著中國的人口不斷的老齡化,中國正在失去這一最大的優勢,勞動力人口的數量數十年來首次下降。上半年,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同比僅增長0.1%,幾近停滯。農民工“正在從無限供給向有限供給轉變”,所有的研究者都在說中國經濟享受了幾十年的“人口紅利”正迅速消失。
面對挑戰,盡管不少電子企業已經開始向機器人生產轉型,但建筑、服務等行業的大量用工需求無法用機器人替代。
隨著勞動力供不應求時代的來臨,企業人力成本的上升趨勢已不可逆轉。隨著老齡化加速,接近2.8億的農民工總量增速已持續四年下滑,并呈現高齡化趨勢。
另一方面,當前全社會的撫養比達到36.2%且有進一步上升趨勢。根據聯合國的預測數據,未來35年里,中國的撫養比還將一路攀升,2050年中國撫養比將達到63%。
其中,老年撫養比將從當前13%提高至2050年的39%。人口紅利的消失不僅意味著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喪失,更預示中國社會未來養老的負擔將加大,而勞動年齡人口減少是抑制需求的重要因素,人口結構的變動將對我國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而這些老年人必須由不斷減少的工作人口來支持。這對中國社會將產生三個方面影響:
首先,人口老年化問題加劇導致儲蓄率下降,不利于資本深化。早在2000年開始,中國65以上人口比重已經達到7%,老年化社會的來臨。
人口老年化意味著社會儲蓄率下降。按照經濟學原理,隨著人口老年化問題的加劇,一國儲蓄率下降。2014年國內儲蓄率48.8%,2010年儲蓄率為50.9%,未來儲蓄率還將隨著人口老年化而進一步下滑。
其次,加劇社會債務負擔,拖累經濟增長。未來養老負擔的加劇將迫使更多的資金用于養老支出,從而加劇國家債務負擔。
最后,老年化社會改變中國比較優勢,加大宏觀經濟不穩定性。過去中國制造一大優勢是成本低,主要是勞動投入低。這種狀況正在改變。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內涵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由過去粗放式的增長轉向集約式的增長。在理順農民工落戶城市的道路后,ZF在培訓技術配套上也要大量投入,工作效率的提升也將是未來紅利釋放的重要突破點。
無數的例子證明,人到了城市就會變得聰明,善于學習,并不斷增加對自身的人力資本投入,這會大幅提升有效勞動時間和勞動生產率。
根據教育部預計,到2020年時中國新增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將從目前的12.4年提高至13.5年,而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則從9.5年提高至11.2年。
假設教育回報率回落至相對保守的6%,那么,教育水平提升帶來的勞動效率提高將導致中國的勞動投入在原來的基礎上再平均每年增長1%。
9綠色低碳發展日益強化
改革開放前期,我們將主要精力放在促進經濟增長上,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二十多年后,資源環境的約束不斷加大,故自“十一五”開始我們將資源環境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規劃。
特別是“十二五”時期霧霾問題日益突出,我們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頒布了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法,提出了大氣污染、水污染行動計劃等,并向國際社會承諾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
可以說,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中國的新潮流。初步估算,“十三五”時期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疊加總量可能達到峰值。
2015年1—9月份,單位GDP的能耗同比下降了5.7%,2014年這個數字是4.8%。也就是說,隨著制造業和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中比重的變化,單位GDP的能源消耗在不斷下降。通俗地講,“經濟黑色的部分在退,綠色的部分在加強”。
所以說,過去五年是中國經濟以速度換質量的過程。發電量和GDP增長背離,煤耗的下降和發電量的背離,都說明中國經濟增長的模式在悄然發生轉變。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稱:“低碳綠色是符合世界經濟發展潮流。我們到2020年,碳排放要達到均值。
對于發展中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綠色經濟顯然是非常必要的重大選擇。此次將綠色發展作為五中全會五大堅持之一,綠色低碳已經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表示,“目前是水環境保護和大氣環境保護的戰略相持期,經濟和環境會遇到雙重風險。環境保護也將在各種壓力形成的夾縫中前行,艱巨性前所未有。因此,為了讓環境保護不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必須建立科學、穩妥的發展戰略。”
根據,今年8月12日,國務院發布《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指出,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環境質量和重點污染源監測全覆蓋。環保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經建成超過1400個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點,338個地級城市可實時發布空氣污染物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