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投資邏輯
啤酒是個很有意思的行業。
首先,這個行業已經進入成熟期,無論是銷量還是人均飲用量,增長空間都十分有限。
產量方面,2018年首次實現近五年的正增長,但全行業的產量逐年下降,可見行業早已過了擴張期。
人均消費量也已經超過全球平均值,雖然不及日韓,但對比人均GDP更高的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這個消費水平已經不低。啤酒在我國屬于舶來品,面臨本土白酒的競爭,人均消費量不能與德國、美國、英國這樣的國家相比。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其次,我國啤酒行業上市公司利潤率、ROE普遍很低,但估值卻奇高。
注:重啤、燕京未發年報,取一致預期數據估算;百威英博未發年報,取17年數據
那么問題來了,一個沒有增長、盈利能力很差、估值極高的板塊,為何最近卻集體大漲?
啤酒行業的看點,不在收入端,行業收入或者銷量低增長甚至零增長,并不意味著行業內的公司也沒有增長,甚至相反,正因為行業成熟、格局固化之后,業內巨頭可以好好坐下來修煉內功、優化管理、改善產品結構,而不是像過去一樣為了份額和規模拼個你死我活。
很多人看到行業沒增長,就認為這個行業內的公司不值得投資,沒有“彈性”,實際上這是一個誤區。例如2012-2016年,中國空調行業總銷量僅增長3.86%,而格力的股價卻漲了264%。當然咯,拿啤酒這種可選消費品與空調這種耐用消費品對比,有值得斟酌的地方,但思想一致,即行業低增長并不是沒有投資機會。
因此,研究啤酒企業的重點不在收入,而在以下幾個方面:
1)行業格局穩定甚至進一步優化;
2)競爭烈度趨緩,銷量戰、價格戰不再上演,企業關廠優化產能、減少資本開支;
3)企業管理效率提升;
4)消費升級,消費者“喝少、喝好”的需求帶來企業產品結構優化,中高端產品占比提升;
5)成本驅動的提價——過去兩年供給側改革導致原材料成本大幅提升,啤酒企業去年集體提價應對,而提價具有滯后效應,疊加極低的凈利率,可能帶來較大彈性;
6)錦上添花:增值稅紅利。
那么接下來就以青島啤酒年報為例,分析啤酒行業的投資邏輯、估值方法以及啤酒企業年報的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