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川黔、黃淮等強勢白酒板塊,華北板塊留給行業的固有印象是松散的區域市場與地產酒為主。 而伴隨“京津冀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及近年來以汾酒、牛欄山為代表的清香白酒的復興,華北板塊的發展明顯加快。
醬香瘋狂,清香回歸。以清香為主的華北板塊,未來會到哪里去?
01、華北消費基礎堅實 只選對的
從行政區域劃分上,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與內蒙古五個省市。
該地區是我國重要的酒類生產及消費區域,擁有完整的生產、加工、銷售及消費市場,在白酒版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數據顯示,華北板塊2018年白酒產量87.5萬千升,占比全國10%的份額。 由于華北五省市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其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整體而言華北地區消費基礎比較堅實。 北京作為首都,同時又是一線城市,素來是巨大的白酒消費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北京的白酒總容量在300億。同時,由于擁有大量的流動人口,其包容性強,各種白酒香型都有消費群體。 北京高端市場被外來酒占據,中低端則是牛欄山、紅星等本地二鍋頭企業的天下。不過目前,隨著牛欄山借助價格分布在400—1000元之間的珍品和經典二鍋頭,在北京市場消費成熟,其首先實現了“二鍋頭”的高端化。
在其帶動下,其他二鍋頭企業也跟進高價位市場,在促進整個二鍋頭高端化的同時,分割著北京高端酒市場份額。
天津屬于港口城市,外來人口較多,與北京一樣白酒市場包容性較強,白酒市場容量較大。 同時,天津消費者的忠誠度較高,產品一旦在市場扎下根,往往能運作很長時間,比如劍南春經過在天津市場的多年運作,牢牢把控著中端酒市場。
與京津不同,河北市場是“小區域,高占有”的發展態勢。衡水老白干在收購板城燒鍋后形成冀南、冀北聯合之勢,在省內具有很大優勢,目前省內份額在15%左右,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此外,山莊割據冀北,叢臺領軍邯鄲,十里香在滄州具有一定影響力,劉伶醉則是盤踞保定地區等。 隨著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的快速發展,河北酒類深加工迎來了蓬勃發展。同時,加之雄安新區的規劃推進,酒類消費前景巨大。
業內預計,未來雄安新區酒類消費規模有望達到一個河北體量。目前,河北白酒市場規模為200億左右。 相較于京津冀地區,內蒙古消費者消費習慣整體比較保守,但有很強的穩定性。
內蒙古白酒市場則是東西界線明顯,蒙西以“呼、包、鄂”金三角為中心,酒類消費層次較高,該地區占全區酒類消費70%以上,大約有80億的消費能力。 雖然本區域內的外地酒勢頭發展很猛,但本土品牌因為消費者忠誠度極高仍占據一定的主導地位。
如河套酒業是內蒙古中檔酒價格段最暢銷產品,蒙古王和草原王在呼和浩特、駱駝酒業在包頭等也都有著堅實的消費群體。 在華北板塊中,山西是白酒產銷大省,其產業規模與實力均位居全國前列。同時,近年來呂梁產區已經初具規模,形成了以生產為龍頭,以交易為特色的白酒生產基礎,具備了包裝、生產等一系列的產業鏈價值升級。在這其中汾酒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之勢。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汾酒營收103.74億,同比增長13.05%;凈利潤24.61億,同比增長43.78%。其盈利增速均位居白酒上市公司前列,在疫情影響下表現出了強勁的抗風險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白酒行業營收破百億的酒企已達九家,而汾酒和牛欄山占據了其中兩席。 對于“百億俱樂部”成員來說,牛欄山是一個“異類”,在產品架構上茅臺、五糧液、汾酒等通過中端或高端大單品策略來驅動公司發展,而牛欄山則與之相反,其通過低端大單品來驅動公司發展,這在白酒行業可以說是獨樹一幟。
02、細看領頭羊 強還是不強
這里我們更深一層的來分析北京、河北、山西三個省的省級龍頭的情況,看可以給我們什么啟示。因為天津、內蒙古的省級沒有強勢品牌,只好飛過。 牛欄山二鍋頭,這是一個讓很多高端品牌企業都羨慕的品牌,這么多年一直在野蠻生長,進入百億后的牛欄山更有底氣了,走路也只看天了,霸氣十足的京派風范。
不服不行呀,低端酒一年要賣多少瓶才能達到100億呀! 如果套用那句不知所云的廣告“牛欄山要繞地球幾圈”? 2019年營業收入102.89億,同比去年增長10.91%。產量68.80萬千升,銷量71.76萬千升,毛利率為48.1%。,產銷量位居行業前列。從數據看誰敢說低端酒不賺錢? 2015年以后,白酒行業呈現弱復蘇態勢,一線名酒量價齊升,白酒行業集中度提高,在頭部集中的趨勢下,白酒行業進入擠壓式增長和結構性繁榮的新周期。牛欄山成為行業中最為特殊的增長極,與其民酒的定位息息相關。
山西,這個資源型省份,沒想到出了個清香之源——汾酒,而且這幾年經過不斷地整合、改革,發展異常迅速。 現在看來,再也不是那個牧童遙指的杏花村了,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酒魂。 2019年汾酒營業收入約為118.8億元,與2018年的94.44億元相比,增幅在26%左右;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接近19.39億元,相較于2018年15.07億元,增幅在29%左右。
至此百億俱樂部有了兩個清香企業(牛欄山暫時也算清香)。 汾酒提出“1357”三步走的省外市場拓展策略,精耕細作原核心市場,著力開拓新興市場,一地一策,以核心市場帶動周邊市場發展,公司省內外市場布局進一步優化。 近年來,山西汾酒大力拓展省外市場,從山西→環山西→長江以南,全國化帷幕有序拉開。
2019年省外收入規模首次超過省內,山西汾酒全國化布局從環山西市場向其他省外市場不斷穩步推進,潛力市場的成熟度逐漸提升,省外擴張的星星之火已有燎原之勢,“行走中的汾酒”的全國化步伐已跨上新臺階。 至于汾酒到底還能行走多遠,是否能真的燎原,還需要時間來回答。
衡水老白干,稱雄河北市場多年,一直以來不溫不火,甚是煎熬。 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約為40.3億元,同比增長12.4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4.04億元,同比增長15.38%。 其中,老白干系列營收22.14億,占比總營收54.94%,同比下降3.63%。銷售量約為42797千升,同比下降9.41%。 衡水老白干旗下板城燒鍋系列酒實現營業收入約為6.97億元,同比提升58.42%。文王貢系列酒實現營業收入約為3.34億元,同比提升31.72%。孔府家酒實現營業收入約為1.62億元,同比提升65.6%。武陵系列酒實現營業收入約為3.52億元,同比提升79.96%。
這說明,衡水老白干自身品牌銷售雙降,其它四個品牌都在增長。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另外,衡水老白干2020年前三季實現營業收入24.97億元,同比減少11.5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33億元,同比減少14.12%。 這,真不是一個好的信號。 牛欄山的高端無力;老白干的省內省外受阻;汾酒的渠道不暢,這些都是問題,如何解答,確實考驗企業的管理者和市場經營者。
03、華北白酒崛起 呼喚清香回歸
雖然華北地區消費基礎堅實,消費者對本土品牌忠誠度較高,但相比于川黔、黃淮等強勢板塊,本區域的整體發展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 首先,除了牛欄山、汾酒等,其它華北地區大多數酒企仍然處于區域市場耕耘狀態,外阜市場整體開拓狀況欠佳。
其次,川酒濃香、黔酒醬香、蘇派綿柔等都已經形成一定的產區集群認知,而華北區域除山西外,其它省市酒企聲勢相對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的產區概念與集群效應。
業內普遍認為,華北白酒要崛起,并與川黔、黃淮等強勢白酒板塊抗衡,“抱團發展”是大勢所趨。 在地理關系、市場開發與產品訴求上,華北五省市酒業有著諸多相近之處,在區域發展上更易形成優勢互補、平衡協調、共同發展之勢。
據了解,近年來華北五省市酒業多次召開專門活動,探討聚合發展機制。
同時,華北地區作為清香白酒第一大產區,其區域內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隨著清香品類復興的趨勢愈來愈明顯,這將成為華北酒業合力發展的一大抓手。 品類是品牌競爭的核心。華北地區擁有清香名酒汾酒,又擁有泛清香品類的老白干香型和二鍋頭香型。 所以,在各大酒企在保持各自發展特色的同時,應共同依托“大清香”品類勢能,形成區域的品類創新優勢,有效突破品牌競爭壁壘,在全國化競爭中彰顯“華北大清香產區”的優勢。 同時,白酒國際化成為當下白酒產業發展的重要命題,清香白酒由于無特殊氣味、適口易飲,在白酒國際化進程中擁有更大優勢。
事實上,為了提升清香白酒的影響力,白酒行業和清香酒企一直不遺余力。如2017年,中國酒業協會宣布“世界10大烈酒產區”評選名單,呂梁就位居其一;連續在呂梁舉辦四屆汾陽酒博會,促使呂梁市不斷推進產區內酒類企業發展,實現了白酒產量、產值和稅收收入三年翻一番的目標。這不僅展示了呂梁市內相關白酒產業的良性發展,也很好的擴大和提升了“清香氛圍”。
另外,汾酒通過文化大巡展活動,以及一系列的品牌推廣攻勢,市場品牌力正在回歸,成為其結構性增長的關鍵推手;紅星、牛欄山在全國市場的全線開花,衡水老白干則借整合路徑的多區域布局等,都讓人看好清香白酒的擴張前景。
在業內人士看來,品類核心價值與主流消費需求的強烈共鳴,是清香型白酒迎來新一輪發展高潮的本質所在。 清香白酒憑借其品質的特色優勢,特別是與現代消費人群的匹配性,正在進入區域擴張和區域為王的發展階段。作為清香白酒的“大本營”華北板塊有望翻開發展的嶄新一頁。 而在市場層面,業內預判,隨著名酒和省酒的邊界逐漸被打破,一二線名酒之下,100億規模是新名酒和新省酒,50億規模是省酒龍頭的邊界,而30億則是準省酒的目標。
華北五地的龍頭企業,要分別對應自身的發展階段和目標,借助新的發展期的潮流實現結構化的增長以及規模等級的進階。 白酒市場在未來幾年將完成中高端市場容量向新高端平移,即100-200元的市場容量將被200-400元的新商務消費升級所替代。 如何繼續保持本省、本區域商務消費引領,如何適應商務升級,進行產品升級,營銷升級,開展新高端新商務運動,這是華北五省區域名酒產業升級命題所在。
總之,持續放大清香品類勢能,應是華北酒企聚力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華北白酒更要在此基礎上,緊握行業發展脈搏,建立緊密、持久、高效的合作機制與平臺,探索出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一起面對全國化競爭的挑戰。
能夠拯救自己的依然是自己,不可沒有夢想,但也不能太大的幻想,市場競爭本來就是殘酷的。
華北板塊有很多作業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