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華潤和喜力的合作,想必大家已經看到了很多官方定調的報道了。什么“這可能是啤酒行業最漂亮的結構設計”啦,“雙方都確定彼此是最佳伙伴”啦,“是一次一加一大于二的合作”啦。
除此之外,外媒及行業分析師對于這樁交易是如何評價的呢?
CNNMoney引述China Market Research Group負責人Shaun Rein的觀點,“這次合作是出于雙方的短板,而非實力。”
他表示,喜力希望利用中國公司更好的分銷網絡,為自己的啤酒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作為回報,華潤可以給中國消費者提供一個利潤率更高的產品。
但即使有了這筆交易,Rein也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他們的口味升級到更優質的飲料,喜力在中國仍將面臨艱難時期。“更富裕的中國人更多地選擇小酒廠和特種飲料。他們不買喜力,科羅娜或者嘉士伯。”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CNBC采訪了First Shanghai Securities首席策略師Linus Yip。該分析師表示,“這對兩家公司來說都是一個雙贏的交易。通過合作伙伴關系,華潤啤酒可以在短期內獲得優質啤酒產品組合,也可以長期加速華潤及雪花品牌進軍海外市場。”
他還預計這筆交易將有助于華潤啤酒擴大市場份額,使其領先于青島啤酒等中國競爭對手。
另外,據透露,雙方目前仍在進行盡職調查,需要得到中國的反壟斷批準。該交易有望在年底前完成。
據THESTREET.COM報道,Jefferies分析師Edward Mundy評價該合作是一種“優雅的解決方案”,因為喜力的問題在于提升亞洲市場的滲透率。“如果中國政府愿意出售,那么喜力已經邁出了控制華潤啤酒的第一步。”
他認為,受此交易影響最大的是嘉士伯。“我們認為百威英博的風險較小,因為他們的規模和資金雄厚。 雖然嘉士伯的業務比歷史上更強勁,但由于其本地和全球規模較小,可能會受到喜力交易的風險。”
來自《華爾街時報》報道稱,喜力CEO在與記者的電話會議上表示,“中國幅員遼闊,我們是一家小公司,負擔不起擴大在華運營規模(的成本)。”
Morningstar股票分析師Allen Cheng表示,喜力1983年進駐中國市場,但一直未能擴大其在華南的有限范圍。
除了喜力,喜力集團還銷售國際品牌Tiger和Sol,以及更便宜的本地品牌Anchor和海南啤酒。但該公司表示,其在中國的利潤“可以忽略不計”。
彭博社評論道,雪花啤酒是百威英博為收購SAB米勒放棄的品牌。百威英博之所以強大不是因為業務體量,而是利潤可觀。增加喜力對中國中低端啤酒市場的曝光很有可能是倒退一步。喜力無法借此縮小與百威英博在運營利潤率的差距。
評論員稱,如果想要高端化,最好的方式就是“高端化”。在現有商品化的市場獲得更多股權可能反而會引火燒身。喜力的半年報顯示,與巴西麒麟業務的整合讓集團下調了運營利潤率預期。
另外,朝日啤酒與青島啤酒的合作可以稱得上是前車之鑒。雙方愿景同樣美好——朝日借力青島啤酒發達的銷售渠道,青島借助朝日集團出口東南亞市場。如果雙方整合不力,很可能最后也像朝日一樣宿醉一場。
主編也聽了喜力CEO的電話會議分享,最大的觸動就是當喜力說未來可能選擇91家華潤工廠之一生產喜力啤酒。侯孝海也對媒體表示,“如果喜力在內地的三家工廠供應不夠,雪花會對現有主力工廠進行升級改造,供應喜力品牌的產品。”
不知道作為一名消費者,知道“國際高端大牌”喜力啤酒其實是雪花同一家酒廠生產時會有怎樣的心情。
1+1是否真的大于2,就交給時間告訴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