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人群已經趨于80代為主力軍的時候,個性化成為這個時代最常用的字眼。然而引領個性化消費的風潮,卻源自明星效應。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都會常見一些冠名綜藝節目的產品隨著節目火熱。除了“擺明”代言外,在綜藝活動中,明星身上的品牌或者綜藝節目延伸的項目,也可以成為“代言”,其所連帶宣傳不亞于品牌名稱直接出現在冠名節目中,比如早期的國際對抗游戲《城市之間》,讓很多中國消費者癡迷各種健身運動,再比如最近我們熟知的真人秀《奔跑吧,兄弟》,撕名牌活動也很快成為一項健身。這種真人秀節目的互動環節不再局限于電視當中,它所帶來的“魔法”,會醞釀出許多不一樣的結果。
然而,作為“酒”,是否也能順利的與綜藝節目接軌呢?答案是肯定,已經在美國播出兩季的“釀酒師”真人秀,正是這樣的節目。從釀酒工藝到后期銷售,一系列的跟蹤紀實報道,不僅娛樂了消費者的眼球,更為消費者系統展示了另一個領域的點點滴滴——釀酒。這不僅勾起消費者的視覺神經,也不經意間“騷動”了他們動手的欲望。
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這種自釀節目并不遙遠,也許他們未能系統的看到這類酒師成長的紀錄片,而他們更樂衷于追星的好奇心,也讓很多中國消費者跌入自釀這個“大坑”中。正是瞅準中國消費者的追星情節,如果作為釀酒這個特殊門類,有明星的加入的話,其生產與經營方式下必將呈現出不同的效果。從2011年底發售第一批“姚明納帕谷赤霞珠2009年份干紅葡萄酒”和“納帕谷家族珍藏赤霞珠2009年份干紅葡萄酒”以來,姚明成為酒圈中響當當的角色,他自己除了酒莊的運作外,也參與釀制的環節,更是讓很多消費者為之追捧,甚至紛紛效仿。短短數年間,自釀已經成為信任自己的味蕾神經與自我消費需求意識作為主導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驅使自釀成為小眾文化的產物的代言者。
相比國外,無論是自釀啤酒,或前段時間流行的自釀葡萄酒,像風潮一樣席卷而來,這是新時代健康達人DIY生活方式的重要體現。如今自釀酒水已經不僅僅是人們用來改善生活、尋求與明星之間生活距離的縮影和打發時間的業余愛好,它已經逐漸成為了消費者的一項趣味產業,同時也成為了彼此之間交流喜好、溝通社交的良好平臺。近日,在秦皇島國際葡萄酒節上,茅臺葡萄酒舉辦的自釀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自釀愛好者一顯身手,除了豐厚的獎品外,自釀愛好者在權威品酒師的品鑒下,展示了其產品的獨有性,也為他們未來釀造出更具個性的產品創造了溝通交流的機會。也就是為何自釀越來越受消費者追捧。
自釀文化逐漸走俏
玉米糖漿、酵母、蜂蜜、淡麥芽提取物、琥珀水晶麥芽……從今天開始,只要愿意,普通人也可以自己釀制并一嘗美國總統奧巴馬鐘愛的白宮自釀啤酒“白宮蜜釀”(honey ale)。2012年美國當地時間9月1日白宮負責人在“推特”上公布了兩款白宮自釀啤酒的配方,同時附上啤酒釀制全過程的視頻,由白宮廚師薩姆親自指導網民釀酒。
這一活動,被全世界愛好自釀的啤酒的消費者熟知,自然也包含了來自地球另一端的中國消費者,隨著互聯網的便捷性,這些國外的自釀視頻與活動的快速傳播,也加快了消費者的跟進模仿。能與奧巴馬喝同款啤酒原始動力的驅使,讓很多消費者自己開始購買原材料進行實地操作。經過幾年的發酵,中國本土早已經形成了屬于自己的自釀文化圈子。
比起葡萄酒,啤酒自釀在民間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如果你有興趣,上手會很快,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釀啤酒的門檻不高,在自家廚房里就能搞定;驹O備很簡單,主要是熬煮、糖化、發酵的三個容器,以及一些管子。如果不想釀酒拿去賣——目前多數自釀酒友以自飲和分享為主,不做商業,通常用20~50升的容器就夠了,也不太占地方。啤酒手工釀造者和自釀愛好者俱樂部逐步成就了這個圈子,組建協會,成立自釀發聲的“官方機構”。
文化差異,理解不同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的增長,中產階級越來越多,手中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對個性化產品需求會不斷提高,由于自釀酒生產的靈活性,釀酒師的創造力,釀造個性品種,可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因此,其發展前景十分可觀,自釀葡萄酒與啤酒都呈逐年增長態勢。自釀設備也逐漸更為人性化與靈活化,為不同消費需求的消費者帶來了個性化享受。在國內,自釀葡萄酒與啤酒也隨著市場需求,逐年發展。與自釀葡萄酒在市場上存在的諸多質疑聲不同,由于啤酒自身的工業化屬性,啤酒對設備的依賴更大,自釀啤酒更多的是由靈活的小型化設備構成。目前,與國內自釀啤酒設備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管理規范都有更加明確的細則與規定。未來對于質量和食品安全,尤其是食品安全國家層面的管理將越來越嚴格,標準化、規范化將是各類啤酒企業進行經營和質量管理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上世紀90年代初,國產自釀(精釀)啤酒設備誕生,到今天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也表明,中國啤酒的自釀從傳統的手工制作到專業設備的一個進步。這不僅保證了產品的食品安全問題,也進一步提升了自釀的品質。目前個人的自釀力量過于有限,只有通過建立自釀聯盟,建立產規范和行業標準,搭建國際交流平臺,才能使我國自釀酒得以健康發展成為不爭的事實。近一段時間以來,自釀葡萄酒大賽從傳統的小眾聚會向專業蔓延發展,無論上文所說到的秦皇島國際葡萄酒節的自釀大賽,還有很多葡萄酒產區與企業也開始加入自釀活動的促進與搭建中。原因很簡單,希望從技術與生產安全上,來規范自釀這一理念,從而讓自釀更好的服務小眾文化需求。
自釀“新常態”
當大師還在指出我們自釀如同過家家一樣,我們卻不得不認真思考,中國葡萄酒產業與啤酒產業目前正進入的戰略調整期。繼2012年新西蘭葡萄酒享受零關稅后,智利、澳大利亞葡萄酒將分別在今年和2019年享受零關稅以后,國外葡萄酒的品牌“碾壓”,讓中國葡萄酒進入了一個生存還是發展的“抉擇期”。面對未來更多的國家,更多酒種將享受較低的關稅政策,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坐以待斃?
提升競爭力必須充分凸顯個性。中國葡萄酒市場模仿型排浪式消費時代已經終結,如今很多企業已經有開始針對會員的自釀活動,但是這些活動還不是被大眾熟知,無法做到與旅游等產業結合。面對個性化和多樣化消費已成為新的發展趨勢,我們為何不能嘗試另一種蝴蝶效應呢——由明星的真人秀的互動宣傳,來帶動消費者對酒類自釀生產的興趣呢?
在中國擁有來自世界各地優良產品的當下,我們必須從葡萄酒產品、生產到產區與推廣上全方位地凸顯個性,打造具有東方個性和中國風范的葡萄酒模式。產品個性化是提升競爭力的基礎,生產個性化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產區個性化是提升競爭力的有效支撐,適當的品牌宣傳是助力。從消費者的購物心理來看,選擇國外酒除了產地優良外,更多的是國外酒的稀有性,這種個性化追求,使得消費者對品牌沒有忠誠。但同時,這樣的購物追求,也符合了自釀酒未來的發展方向——為個性化需求打造消費市場。所以,國內自釀酒消費市場日趨理性化與個性化。理性消費也倒逼著葡萄酒業進行改變,促進產品個性凸顯和性價比提升,增強市場競爭力。
傍晚時分,行至北京簋街,除了映入夜色的火紅的燈籠外,還有各家獨特的招牌。稍一留神,你就能看到不同字體裱寫著“自釀酒”。如今,自釀酒不再是關起門自家的一種慰勞,更是一種獨有的味覺展示,它存在不僅僅是一個產品的誕生,更是助力者,它也許來自明星效應的,卻已然成為一道蔚然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