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類市場行情不理想的當下,我們很多人除了抱怨與責難之外,很少看到務實自省的行業精神。能夠具體到落地企業執行層面的措施與努力,更寥若晨星。究其深層原因,多半是可以感知,卻難以執行。
我們的企業家,尤其是民營企業家,往往大多耽于具體事務的執行,而疏于策略的審慎制定與探討,或者探而不討,這與白酒產業從手工作坊發展而來的傳統屬性分不開,大家只知道忙著渠道占位、招商至上,而忘卻了一個企業的興旺,更需要有指引性的靈魂,才不至于盲人摸象患得患失。
白酒產業到底缺少什么?白酒精神需要消費圖騰,才能實現為品牌找魂,讓文化歸位的產業夢想。
邁克爾•波特競爭三部曲是戰略研究領域中最具個性思想特色與完整方法體系的扛鼎之作,他用產業經濟學的分析邏輯,厘清了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問題與可能。由于前些年我國許多管理實踐者客觀上正處于創業起步階段,尚未真正遭遇企業發展的戰略瓶頸制約,所以缺乏從容應對行業變故的心境與壓力。波特在《競爭戰略》中提出的五力競爭模型,作為行業競爭驅動力解剖的經典方法,關注的重點在于如何增強企業自主性的競爭地位,從而在競爭中獲得主動權,為了解競爭本質提供了廣泛的視角。
面對當下的行業低迷,我們的白酒企業應當“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只有把這種心態融合到產業調整上來,才能用一以貫之的平常心去面對不斷變化的平常事。行業的起伏漲落,自有市場經濟無形的大手承接托舉,做好了企業的基本功,發展的潛力自然會凝聚成競爭力。
俗話講究“落地生根”,競爭優勢達到了聚合成力的境界,才會充分釋放競爭力的效能,而企業的執行力的強弱,決定了企業發展的快慢。白酒行業的戰略思維與產品核心訴求,只有真正的貼近消費者才能落地生根,一切遠離消費意愿的自我孤高,都會陷入被消費遠離的泥潭。而在企業執行層面,拋棄成見,求同存異,豁達與對,是企業執行力快而又好的保障;講究協同,便注定了有的部門會成為陪襯,只有集體性的協同主義,才能造就集體的英雄精神。
競爭戰略說到底就是企業戰略。本質上競爭戰略與合作戰略一樣,都是實現企業戰略的一種手段與方法,戰略問題的解決既需要解構也需要整合。企業戰略的目標既可以通過競爭去構建,也可以通過合作來實施,乃至未來的全球化必須建立在互補合作、和諧發展基礎之上,用地域特色去勾勒“多元并存”,路才會越走越寬。
當下市場上表現較好的企業,要么在產品上用心,要么在活動中賣力,要么在變化中明智,這都是努力轉變自己,努力做好產品,努力抵近消費的結果。
我們拿什么為市場招魂?具體到我國白酒的行業現實,浮躁的東西既有時代的制約因素,也有社會的功利好惡影響。但是作為一個產業的從業者與信仰者,我們更應沉下心來思考,放下身段去踐行:尊重消費,才能敬畏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