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酒協年會召開前夕,我參加了在西京賓館召開的國家“2015年經貿形勢報告會”。這個只邀請部委機關、行業協會和大企業集團高層參加的“通氣會”,不準攝像、不準錄音、不準媒體參加,顯得格外嚴肅。國家發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國稅總局譚珩副司長、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海關總署署長于廣洲先后作報告。
報告會給我最大的感慨是:對比宏觀經濟,酒業活得還好!
今年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6.4%,增速同比回落2.3個百分點,3月份當月工業增加值增速放緩至5.6%,數字表明,主要經濟指標繼續放緩,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都創2009年度以來的6年最低水平。
從行業大類上看,一季度出現史上首次工業生產弱于GDP增速的情況。采礦,制造,電力全面下滑,全國41個工業大類中,僅有醫藥、輕工、紡織等10個行業的增速保持在7.5%以上。一些行業效益下滑嚴重,石油石化行業凈虧損44.5億元,煤炭行業利潤同比下降62.7%,冶金行業利潤同比下降45.1%,平板玻璃行業凈虧4.3億元,水泥行業盈虧相抵僅實現利潤0.8億元,接近全行業虧損邊緣。
從固定資產投資上看,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占總投資額由原來的35%降至史上最低點13.5%,制造業裝備投資明顯不足,僅占到固定資產投資的20%,歐美發達國家裝備投資普遍為30%,說明制造業設備更新改造遠遠不夠。
從消費層面上看,遭遇青黃不接困境,即傳統消費持續走低,新型消費形式仍然處于培養階段,電商網購雖然增幅較大,但是也只占整個消費比例的8.4%;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已經連續37個月下降,今年以來降幅繼續加深,短期內這種狀況難以改變。
從企業實際經營上看,工業企業成品存貨增加,庫存周轉率下降,企業去庫存壓力加大。企業的資金、用工、土地、運輸成本上升,在環保、技改和節能減排等方面投入增加。一些地方財政增收壓力較大,存在加重企業負擔現象,導致企業經營困難。
工業企業生產成本剛性上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所占比重前兩個月達到了85.55元,較去年同期上漲了0.37元。
宏觀經濟的發展直接影響行業走勢。對比酒類行業的經濟形勢,可以說酒類行業的經濟狀況就是整體經濟形勢的縮影。
2014年全行業產量產量、收入、利潤、稅金四項指標中,除產量和收入保持微增長外,利潤與稅金分別下降了7.44和1.97個百分點,為近年來最低。
今年1~2月份,釀酒行業開局良好,產量、收入、利潤、稅金四項指標分別增長0.75%、9.07%、7.22%和9.90%,與2014年同比,除產量下降外,其他三項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2014年為0.87、5.85、-7.44、-1.97)。與整體經濟形勢相比基本相符,收入、利潤和稅金均高出總體經濟值。與其他行業相比較,仍然處于向好范圍,說明酒類行業依然保持著頑強的韌性與潛在的活力。
消費層面的青黃不接困境酒行業同樣遭遇,2014年酒類產品網購銷售額僅僅占酒類產品銷售的1.04%;說明新型消費形式只是“看上去風光”,仍然處于培養階段,拉動消費的作用還非常有限。
總體看來,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酒類產業已經由快速增長轉入平穩發展期,行業將呈現產業轉型升級,結構深度優化,質量顯著提升,經濟增長趨緩,價格體系下沉,市場回歸理性的態勢。
但是,無論如何,對比整體經濟形勢,對比行業大類,酒業活得還好。(本文選自即將出版的《中國酒業》雜志2015年第05期,作者李言冰)
李言冰,資深酒業人。中國酒業協會科教設計裝備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文化委員會副秘書長,產業政策研究室、國際交流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長期致力于中國酒類產業政策研究及規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