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貴州省釀酒工業以生產白酒為主,生產規模主要以私營小作坊、手工操作較為普遍,規模小,生產方式落后,整個釀酒業十分蕭條。1949年,主要白酒產品的產量為916噸。
1959年,貴州省名優酒產量達到1.89萬噸,比1949年增長20倍。1963年,由于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業減產,造成糧食原料緊缺,白酒產品下降,市場供應緊張。
然而,在1979至1989年,這十年期間,由于政府的重點扶持、大力投資,以及后期貴州省各種釀酒項目的大量上馬,貴州釀酒工業發展迅速。
資料顯示:到1988年,貴州省獨立核算釀酒工業企業有753家,固定資產5.42億元,飲料酒產量達21.46萬噸,果露酒1.67萬噸;釀酒工業產值4.83億元,利稅2.46億元,出口創匯974.2萬美元。
同時,這一階段,貴州出現了一大批年產能力超過了千噸的酒廠,遵義市董酒廠、安順市酒廠、都勻市酒廠、湄潭縣酒廠、金沙窖酒廠、鴨溪窖酒廠、平壩縣酒廠、貴陽市酒廠、習水縣酒廠、興義市酒廠、六枝特區酒廠、福泉縣酒廠、朱昌聯合酒廠、鎮遠清溪酒廠、貴陽市陽關酒廠、德江縣酒廠等。
經過此十年的不斷建設發展,貴州名優白酒生產水平顯著提高,生產能力從1978年的0.5萬噸上升到1988年的10萬噸,名優白酒整個白酒中所占的比例也由不足5%而增加到40%以上。
到“七五”期末,名優白酒年新增生產能力20萬噸左右,名優白酒總產量已達到6萬噸,啤酒10萬噸,其他飲料酒3萬噸。
可是,在“八五”計劃時期,由于前期酒業增長速度過快,加之其他飲料酒消費了部分需求,使白酒漸漸供過于求。
“九五”期間,因受經濟轉型,市場競爭激烈等原因的影響,導致白酒大量積壓,市場競爭日趨加劇。
2004年,貴州省白酒產量降到9.22萬噸,董酒、珍酒、習酒、鴨溪窖酒、湄窖酒、懷酒等6家名優產量從1993年3.93萬噸下降到7252噸。
而在這一階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建立,貴州省釀酒企業尋求新的發展,開始進行企業內部改制,企業間兼并、重組等。
經過幾年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和企業改制,兼并、重組等,貴州釀酒工業的比較優勢日益凸顯。
從2000年至2004年,雖然部分企業出現虧損,但貴州釀酒業整體仍然呈現穩定、健康、持續的發展,銷售收入、利潤和稅金等每年都呈兩位數上升。以銷售收入為例,2000年,銷售收入為26.62億元;2004年銷售收入達38.47億元。
“十五”期末,貴州省名優白酒生產開始復蘇。以2005年為例,貴州省釀酒工業繼續進行企業結構性調整、產品結構調整、所有制結構調整,在產、銷、利、稅等方面均有較好的成效,貴州省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產量達到11.74萬千升,同比增長26%,利稅總額為13.98億元,同比增長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