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發生了四件與白酒相關的事。
第一件是立陶宛全面禁止酒類廣告;另一個是西安閻良區發生約酒致友醉亡被法院判賠15萬元案;第三個是茅臺缺貨,多個專賣店存量不足三瓶;還有一個就是央視播了中紀委的一個:《你不必你可以》的廣告。
這四件看似零散的信息卻為我們串聯出了一個對白酒行業至關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白酒行業的宏觀發展環境繼續收窄,市場經營難度在2018年會進一步加大,冷熱不均的寡頭現象將會加劇。
此前,我們多次聽到行業內專家判斷,白酒行業將呈現復蘇企穩現象,但過去的5年可以證明,這種判斷基本是錯誤的。白酒行業的復蘇,從2013年開始,就從來沒有實現過,所以,2018年,相信很多業內人士不會再輕言行業復蘇了。
行業的慘烈,我們可以舉一個數字進行佐證。2013年,我國有1.8萬家白酒企業,到2018年1月,我國持有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大概是8000家。
與此相反,在2013年,我國規模以上1423家白酒企業,但是到了 2017年,規模白酒企業上升到了1578家。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一大部分企業消失了,一部分企業被兼并了。
與多數處境艱難的企業相比,一些巨型企業境遇卻別有洞天。2018年,新年還未到,茅臺漲價的風聲又起。五糧液集團營收將突破800億,超強發展,所以很多人說,白酒市場希望猶在。
但是,這種判斷對身處行業內的人來講,并無實際意義。我們知道,少數的繁榮不代表行業的基本盤,對于多數中小型白酒品牌來講,相互之間沒有可比性,原因在于除了這些處于白酒行業品牌鏈最頂端的品牌,在經歷了30多年的品牌洗腦過程后,它所儲藏過冬肥膘并不是二三線品牌所能比擬,他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品牌崇拜和資本杠桿無限幻化的階段。
它所能夠帶動的消費資源或者無形資源已經形成了一個軟綁架,說的更精確一點,他們的體量足以讓他們去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決策。比如四川和黔北的白酒金三角概念,所能夠拉動的經濟概念和政策傾斜是有目共睹的。單憑這一點,很多企業就已經敗下陣來,這是一個現實。
2017年,四川白酒銷售突破2400多億元,貴州同樣突出,單是茅臺一家就突破900億,單就給國家上繳的稅金(300億)就超過了很多省的白酒全部營收。
所以,對于很多并不具備這種軟優勢的企業來講,所能夠做在有限的飯碗里拼命競爭,而且這種競爭不是建立在內行業增長的基礎之上,而是在集體災荒的情況下,相互之間的拆移。
所以我的判斷2018年,白酒行業還將經歷一個并不受人歡迎的年景。有了這種判斷,大家也許在決策時更冷靜一下,最重要的是不要誤導白酒企業延續此前慣用的擴張策略, 在該貓冬的時候,知道像企鵝那樣保持注生存下去體能。
白酒行業的弱勢不只是我們的專利,實際上在過去的2017年,全球范圍內的酒精消費整體下降了1.3%,所以說,酒類消費呈現了一個全球性的下行趨勢。
這種下行與全球經濟的走弱有關,也與各國對待白酒的態度有關,比如,在2018年1月,離我們將近2萬多公里的立陶宛已經全面禁止白酒廣告。實際上,除了立陶宛外,美、法、俄羅斯三個國家也先后頒布過類似的法律。
我國雖然沒有類似的條規出現,但是不容忽視,在實際的操作中,我們對于白酒的控制最近幾年更加嚴格。比如不斷出現的整頓四風,嚴查酒駕,以及最近央視推送的關于與宴請風氣相關的公益廣告《你不必你可以》,他的背景就是與糾四風有關,而且推出的單位就是中紀委。
對酒的宏觀把控,不僅僅是與風氣整治有關,他的意義也在被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部門所認知。有數據表明:2013年借助整治四風對飲酒進行管理以來,每年因為飲酒引發的交通事故降低了300萬起,每年降低事故的同時也免去約接近1億次警力出動,并減少了總計約2000多年道路擁堵耗時。所以,在整飭行政作風的背景下,白酒管理此后進一步趨向嚴格,行業在5年內呈現一個緩慢爬行的趨勢。
與此相對,微觀上對飲酒的也有了一個實質性的約束,2018年1月西安判定的李望軍因約酒致人醉亡的15萬元賠償案,就是一個開端,它將在社會心理上,進一步抑制飲酒的風氣,在中國延續千年的約酒文化上撕開一道缺口。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對白酒行業的兩極分化,將會產生一個更為冷靜客觀的認知,而且這種現象未來還會加劇,強者恒強,弱者恒弱。這是白酒行業的命運。
所以,2018年,白酒市場還將是一個苦哈哈的年份。那些超量的高位庫存將會使得企業承受非常大的壓力,讓很多企業喘不過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