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酒企開始啟動混改,2017年,中國酒業混改則步入了加速期。
2017年伊始,白酒企業的混改接連發出“大招”:1月23日,老白干酒發布公告表示擬進行重大資產收購,業內人士稱,衡水老白干酒借助資產資產收購想要登“河北王”寶座;1月21日,沱牌舍得發布定增預案,擬以每股20.7元的價格定增約1.32億股,募集資金約27.32億元,用來改造釀酒配套技術項目、營銷體系建設項目、沱牌舍得酒文化體驗中心的項目。而沱牌舍得的控股股東沱牌集團及間接控股股東天洋控股這一次擬注資金額達到23.29億元,從而讓天洋控股方面在沱牌舍得的持股比達到45.46%。不過,據有關新規這個預案還需要再進行修訂。
2017年的混改大戲中,汾酒無疑最為引人注目。這一次山西汾酒擔當了一個國企改革的樣本。汾酒引入經銷商、財務投資者和經營團隊持股,循序漸進推動銷售業務板塊的混改,從而完成銷售體系推動生產體系的市場化運營轉型。
通過混改,2017年,汾酒集團實現了40%以上的業績和利潤的雙向高增長。
如果說汾酒集團的混改是“重頭戲”的話,那么,茅臺則為白酒行業演繹了混改“連續劇”。
2017年2月,貴州茅臺酒廠(集團)物流有限公司的增資項目掛牌公告,被行業人士解讀為茅臺集團混改的又一落子。
該增資項目掛牌公告上顯示,茅臺酒廠物流公司擬對外募集資金不能低于5.9億元,擬征集新投資方三個(為上游投資方、下游投資方、專業投資方各一個)。
在這一次物流公司的增資之前,2013年12月茅臺已經對旗下的習酒公司戰略投資者調整投資額進行了確認,中糧農業產業基金和中糧信托參與了對習酒的投資,中糧集團方面成為習酒的第二大股東;2014年10月,賴茅酒業成立,中石化易捷銷售有限公司成為賴茅酒業三大股東之一。
跟以前零星的混改不同的是,2017年,混改已經在更多的白酒企業中萌動。
伊力特方面也曾透露,他們規劃的全國運營中心股權架構為:公司51%控股,經銷商入股49%。這也就意味著伊力特將從醞釀經銷商持股開始,尋求一種的新突破。
眾所周知,混改通常不可能一蹴而就,均需經歷較長時間的運作。究期原因,無外乎國資長期一股獨大,現在通過混改寄希望于民資,必然面臨著利益的再分配,如果這種分配制度不能合理照顧雙方的利益,必然嫌隙暗生,為企業重生帶來重重阻礙。
因此,混改作為本輪行業調整的重頭戲,企業必須對之進行科學分析和探索,量體裁衣,使之真正成為激活企業活力的一劑良藥。
我們可以從成功者的身上尋求借鑒,其中,洋河和古井貢酒兩家最具代表性,特別是洋河股份,作為白酒國企改革的標桿,洋河曾以兩次改制理順股權結構,實現9年增長36倍的行業奇跡。
不過,失敗者的教訓也告訴我們:伴隨成功的還有混改的風險。混改成敗更多的是基于企業的實際,并不是所有企業一改就靈。同時,混改牽涉的利益博弈和利益關系也錯綜復雜,這是行業、企業以及地方政府必須思考的問題。
因此,酒企要進行混改,就必須保證資方與企方的價值趨向一致,否則雙方在改革方向和理念存在重大分歧,必將讓混改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