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葡萄酒的精髓在于體會集萬物精華為一體的精妙,在于你對植物以及植物所生長的土地的了解和熱愛,在于你努力耕作、精心釀制并被世界所認可之后的自信和驕傲,那是源于這片土地的驕傲,身為賀蘭山東麓釀酒人的驕傲……”這就是寧夏類人首葡萄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清對葡萄酒的自白。
神奇的文化底蘊
從銀川市區驅車一路向西約40分鐘車程,便到了賀蘭山東麓核心葡萄酒產區玉泉營。大片的葡萄園中間,一座不同于傳統中式建筑的仿歐式酒紅色酒堡映入眼簾,這就是類人首酒莊。很早就聽聞類人首酒莊的與眾不同,但只有真正到達這里,才能有入心的體驗。走近類人首酒莊獨特的銅質大門,撫摸門上的紅銅浮雕“太陽神”,一種奇特神秘的感覺油然而生。
“在西北高原賀蘭山峰高林密的石崖上,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一種永亙千秋的造型藝術——巖畫。太陽神巖畫是賀蘭山巖畫中的精品,它雕刻在距地面40余米的石壁上,重環形雙眼,面輪周圍刻滿了輻射線的圖案,粗獷古樸,神秘莫測,被古代游牧民族奉為‘心中的太陽神’。‘類人首’標志就選自賀蘭山巖畫中的‘太陽神’像,這就是類人首LOGO的由來。”馮清打開話匣,向前來采訪的《華夏酒報》記者介紹道。
“這就是我們品牌文化的獨特之處, 類人首及圖騰商標(品牌)來源于賀蘭山地區幾千年的文化,也是寧夏地區最具當地文化特色的代表性標志。我們以此作為品牌內涵,將其視為精神圖騰,敬畏天地,尊重自然,傾力打造千年巖畫產地的生態品牌。”馮清進一步說道。
葡萄酒要成為“親民”產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葡萄酒這個曾經象征著生活品質和身份的‘奢侈品’也越來越多地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在我看來,葡萄酒并不是所謂高貴、奢華的代名詞,作為一種大眾飲品,葡萄酒應讓廣大的消費者喝得起、喝得好 。”馮清對記者說。
作為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知名品牌之一的類人首品牌,多年來憑借做品牌和做服務的經營之道,銷售網絡已經覆蓋了寧夏及周邊大部分地區,形成了以點帶面、逐步擴張的趨勢。而作為類人首葡萄酒莊掌門人,馮清總是以富有前瞻性的思維引領這艘巨輪航行。
時下,“三公消費”受限,權貴營銷瓦解,為了迎合大眾消費,馮清在類人首葡萄酒產品包裝設計、渠道等方面進行重新調整,“一方面,我們著力推動葡萄酒在產品設計、價位等方面有新突破,打造高品質、低價位的高性價比產品;另一方面,我們對傳統流通渠道和營銷理念進行變革,推出家鄉人傳播家鄉酒、愛家鄉酒、喝家鄉酒的‘親民’微營銷。”馮清說。
“我們釀酒的初衷是讓大眾分享我們的美酒。那種眼睛向上,只盯住高端人群消費的做法,背離了市場的規律,是一種畸形消費,也是走不遠的。”馮清表示。
他認為:“之前,中國葡萄酒市場走過一段彎路,接下來,應把思路調整到大眾消費葡萄酒的層面。中國葡萄酒發展的希望在民間,潛力也在大眾。大眾的消費才是推動中國葡萄酒繁榮強盛、健康快速發展的決定力量。”
類人首葡萄酒重名牌更重民牌,今年7月,在由寧夏回族自治區工商行政管理局、寧夏日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的首屆寧夏商標(品牌)評選授牌儀式上,“類人首及圖騰”被授予首屆2013年寧夏百姓喜愛的商標(品牌)。
釀好酒需要堅守
馮青說:“用時尚的話說,我不是老板,而是一個‘骨灰級’的葡萄酒發燒友。老板崇尚科學,但釀酒師代表了智慧和科學,我是帶著錢、帶著想法,給釀酒師打工。”一句詼諧的話卻道出了他對葡萄酒的執著與熱愛以及對產品質量的不懈追求。
在酒莊奢華、典雅的品酒室中,馮清讓記者品嘗了在《品醇客》葡萄酒大賽上獲獎的意境干紅葡萄酒。多年來,類人首葡萄酒在國內外大賽中屢獲大獎,成為中國葡萄酒界的一顆明星。
“其實,這只是中國開始進入世界優質葡萄酒生產國的標志之一。這既是一種肯定,也是一種鞭策。越是在這樣的贊譽下,我們越要對產品質量嚴格把控。這幾年來,市場的收益恰恰是質量帶給我們的。我們要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為消費者打造高性價比的酒。”馮清說。
馮清表示:“賀蘭山東麓產區獨有的自然優勢,為生產優質葡萄提供了必要的生態條件。在這樣的條件下,在不同類型土壤上建設酒莊,可以生產出各具特色的葡萄酒,可以體現出這個產區葡萄酒的個性。同時,酒莊集葡萄種植與葡萄酒生產、銷售于一體,可以通過優質優價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在全國乃至世界產生一定的影響力。此外,我們還可以將中國的歷史文化、寧夏的歷史文化充分延伸,打造魅力十足的賀蘭山美酒。”
“葡萄酒的前端產業鏈非常龐大,深不可測,如果不是對葡萄酒十分熱愛,我也不可能如此執著其中。”馮清感慨地說。
進入葡萄酒行業之前,馮清從事的是服裝貿易,用他自己的話講就是前些年忙著瞎折騰,也賺了點錢,隨著年歲的增長,想要找個輕松愉悅的事情來做。直至拿出全部身家投身葡萄酒之后,自詡“吃貨”的馮清才徹底了解到其中的五味雜陳,現在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從做企業的角度來看,似乎有被“套牢”之感,但馮清自己卻是樂在其中。
在國內,投資葡萄酒產業的前十年往往只有投入,沒有回報與效益。盡管2012年類人首品牌獲得了Decanter的3個獎項,但馮清卻戲謔此次獲獎實屬僥幸。在他看來,那時葡萄藤還很纖弱嬌嫩,釀出來的葡萄酒很年輕。“當時心里還是有些忐忑,不敢奢求夸贊,但起碼不要丟人。”這是馮清的內心寫照,他曾請來專家品鑒,結果是酒雖年輕,但層次感、香氣以及馥郁程度都還不錯。
馮清創業初期異常艱辛,葡萄園是從原廠主手中收購的,當時必須盡快采摘,晚睡熬夜是家常便飯,由于要大量地嘗葡萄,馮清的牙齒因此壞掉許多。
十幾年的時間,馮清將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種植葡萄樹和釀造葡萄酒上。與其他食品行業不同,一瓶葡萄酒的出世往往凝聚著大量的心血與無限的期待,尤其是酒莊酒。
創建葡萄酒協會,抱團謀發展
這些年來,國內外許多葡萄酒專家、行家都對寧夏葡萄酒贊許有加,并對其抱有莫大的期冀,但馮清認為:“天然的地理優勢、資源優勢并不會直接給你帶來經濟優勢,還要做好經營這門功課。市場是一個大戰場,需要理念、思路去駕馭。”
在馮清看來:“孩子要長大,不能永遠依靠父母,必須學會自己走出去。在寧夏地區,會種葡萄的人很多,但懂得賣酒的人不多。”
他表示:“我們不能只把目光盯著政府的支持上,什么事都依賴政府。寧夏地處西部,在信息、觀念、資金方面相對處于劣勢,在市場的大風大浪中經洗禮、見世面、長本領,比啥都重要。”
馮清除了擔任類人首葡萄酒業的董事長外,還有一個重要身份,就是銀川葡萄與葡萄酒產業協會會長。
“我們產區酒莊的規模還小,實力還不夠強大,我的想法就是把各個酒莊組織起來,軍團作戰,抱團發展,避免內耗,搞惡性競爭。”馮清說。
比起個人力量,馮清更看重協作團結的力量,他認為:“如何凸顯本產區葡萄酒的特點與優勢,發揮整體優勢,讓外界更加了解寧夏產區,是擺在寧夏葡萄酒人面前的必解命題。”
馮清從兩年前開始籌備協會工作,厲兵秣馬,直到今年才開始正式往外延展業務。“作為企業,能把自身利益與大眾利益完全結合,是一種理想境界。如果以大眾利益為主導,并且服務于大眾,那便是最佳境界。”馮清表示。
今年的全國春交會,馮清一次組織二十幾個當地酒莊,統一步調參加糖酒會,吹響了賀蘭山東麓葡萄酒進軍全國的集結號。之后,馮清組織協會旗下的18家葡萄酒企業到全國各地進行多場宣傳推廣活動,使賀蘭山東麓美酒頻頻亮相并活躍于全國市場。
“這是寧夏酒莊首次組團參會,我們打的是組合拳,抱團赴會的寧夏產區各葡萄酒莊共同出彩。”馮清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