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白酒如何走向國際舞臺已成為行業重要課題,隨著中國經濟體量和影響力的提升,在“一帶一路”建設和鼓勵企業“走出去”的大戰略下,白酒行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各大白酒企業也借此積極主動謀求更廣闊的拓展空間,創新營銷方式,并在國際市場上逐漸打開局面。但是,中國酒企在白酒國際化過程中也遇到文化差異、對政策法規缺乏了解、品牌影響力不足、國際推廣宣傳不夠等問題。
在北京國際酒類交易所總裁朱力看來,中國白酒國際化道路的進一步拓展,需要化繁為簡地把中國白酒知識以淺顯易懂方式介紹給國外消費者;需要突破文化上的阻隔,尋找可以共通的方式;同時需要建立國內外消費者認可的質量標準體系。
化繁為簡 傳播中國酒文化
朱力表示,對國外消費者進行白酒知識教育,應該是從鼓勵消費者喝第一口白酒開始,“拿什么白酒讓什么樣的國外消費者喝,如何正確地喝,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他認為,應將白酒博大精深、紛繁復雜的知識體系簡單化,分三步走:第一步讓國外消費者先嘗試;第二步讓其對中國白酒產生興趣,再簡單了解;第三步,簡單了解后,再輔助于白酒的知識來鞏固興趣。
“化繁為簡地把中國白酒的知識以外國人聽得懂的方式介紹給他們,是白酒推廣成功的關鍵。目前,日本清酒的一個小漫畫手冊在美國非常走紅;每年英國倫敦哈立德百貨,日本清酒總有一個精釀節,讓英國人親自選米、煮飯、接曲、釀酒,英國人趨之若鶩。我們中國白酒目前也很需要以這種淺顯易懂、直截了當的方式進行推廣。”朱力如是說。
朱力建議,中國白酒可以和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合作,把白酒知識與中國悠久的酒文化、飲食文化結合在一起,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推廣給世界各地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們。
突破阻隔 尋找共通方式
業內專家表示,中國白酒國際化仍停留在感性層面,缺少對國外消費市場的理性和深度分析。朱力認為,中外飲食習慣的差異等原因阻礙了中國白酒打入國外市場。他進一步解釋,“因為對中國產品不了解,口味不適應,外國消費者很少主動嘗試喝白酒;此外,烈酒在西方人習慣中更多是餐后酒,而中國白酒是餐中酒,有著重大差異。”
在朱力看來,中國白酒要想走出國外,就需要突破文化上的阻隔,尋找可以共通的方式。比如西方人單獨飲用烈酒比較少,但是在酒吧,烈酒作為雞尾酒的基酒的消耗量很大。所以,我們通過創新以白酒作為基酒的雞尾酒配方,通過雞尾酒這種本身就充滿了變化、創新和包容性的載體,反而可以比較容易地將中國白酒推向國外。
朱力分析,目前,白酒在國外的消費量相較白酒巨大的產能來說微不足道。應該主要看其潛在的增量,可以以目前已經在西方占據主要市場的伏特加等烈酒為參照,因為它們除了原產國之外,主要是作為雞尾酒的基酒來消費的。
朱力介紹,目前,由中國酒業協會、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國際酒類交易所、MIBA釀酒大師藝術館共同舉辦的首屆“百調杯”中國白酒雞尾酒世界杯賽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據悉,目前也有其他機構正在籌備雞尾酒大賽。大家正逐步形成一個共識,通過白酒雞尾酒作為突破口,將白酒推向國外。
制定標準 保護知識產權
朱力稱,中國白酒要走出去,要精益求精,把好酒的質量關。酒是食品,是所有消費者很重視的,要建立國內外消費者認可的質量標準體系,擁有上乘穩定的質量,才會贏得消費者長久青睞。在歐美等國家,沒有標準的食品,是消費者不敢嘗試的瓶頸,要解決這些問題,恐怕不是一個企業能夠做到,需要中國的政府機構,相關的行業協會和國內酒企用上乘的質量,一起推動中國白酒標準國際化,打通國際市場準入、流通各個環節,確定國外標準,打消國外消費者顧慮。
此外,朱力認為,政府應該從政策和法律方面做好保駕護航,“比如做好中國白酒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在國際上把白酒和中國白酒進行注冊,確立其準確的定義。隨著中國移民遍及世界各地,國際留學生遍訪神州大地,二者結合,已經將中國白酒在世界某些國家進行了生產嘗試。若再不對‘中國白酒’的內涵加以界定,未來‘中國白酒’可能不出產于中國。”
據悉,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烈性酒大獎賽第18屆比賽將于8月22日至24日在智利拉希雷納市舉行,該大賽被譽為“烈酒中的奧運會”。朱力透露,本次大獎賽報名已經結束,通過北京國際酒類交易所報名的樣品接近200款,來自21個省份,包括貴州、四川、湖南、湖北、甘肅、安徽、遼寧等地的生產者,其中貴州省醬酒企業報名最為踴躍。他表示,希望更多的中國白酒參與CMB烈酒賽、中國白酒雞尾酒大賽等賽事,加快中國白酒的國際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