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國際化”,最重要的不是“國際”而是“化”。
許多知名酒企一直致力于推動中國白酒“國際化”,那么為什么要國際化?又應該“化”在哪里?近日一篇《關于加快現代輕工產業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在網上引起熱議。該《意見》鼓勵白酒“走出去”,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加快建立國際化品牌,重點培育國際知名品牌,為白酒國際化指引了方向。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并購重組、搞活企業、盤活資產在各行各業早已屢見不鮮。但發生在白酒領域,還是難免會引起大家的關注,究其原因,從白酒行業逐漸步入發展黃金期直至現在,中國的蒸餾酒市場絕大多數的份額由白酒牢牢占據。從白酒上市公司的財務分析和行業統計來看,白酒企業的增長速度均保持在兩位數左右,許多高端酒類產品毛利超過七成,作為一個增長穩定、利潤率高、現金流充足的行業,白酒市場一直是備受資本市場青睞的一個香餑餑。
01、白酒國際資本化的長遠部署
中國酒類產業一直把國際化發展作為重要工作來抓,中國白酒如何走出去?是酒業人必須思考的問題!吨袊茦I“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中,對白酒十四五期間發展的國際化拓展進行了戰略規劃,其中重點提到了中國白酒資本的國際化:“培育世界品牌,必須擴大視野,在世界范圍內尋求資金支持,疏通國際資本市場融資通道,積極吸納國際貨幣市場和證券市場的資金,并注重資本效益,以資本國際化發展帶動品牌走向世界。”
顯然,在當前群雄逐鹿的白酒市場中,產業格局已經發生了從“產品經營”到“品牌經營”的巨大轉變。通過資本方式進入國際市場,一方面可以幫助中國白酒快速拓展國際市場,提升知名度和銷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為拓展國內市場地位提供了更堅實的基礎,是一個可以實現互利共贏的良好途徑,作為在經營品牌中已經積累了強大資金和優秀的經營管理能力的白酒龍頭企業,現已擁有足夠的條件和空間去以資本方式進入國際市場。
02、國際并購條件已基本具備
2021年,白酒行業繼續保持了迅猛的發展活力,據統計,全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715.63萬千升,同比下降0.59%;累計完成銷售收入6033.48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8.60%;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701.94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32.95%。繼續保持了量降價升的高質量發展勢頭。
回顧近年來的白酒產業,市場已經進入了“長期不缺酒,但缺好酒”的時期,“向優勢企業集中、優勢產區集中、優勢產能集中”依然是白酒行業的發展趨勢。市場集中度的進一步提升,讓白酒行業進入了壟斷競爭狀態,在目前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中,茅、五、洋、瀘、汾等一線酒企在國內市場中擁有絕對的競爭力,但想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工信部此次“鼓勵白酒走出去,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加快建立國際化品牌”或給產業國際化指明了方向。
從現實條件來看,目前的白酒龍頭企業已基本具備了實現海外并購基本條件。
一是雄厚的資本實力。白酒行業擁有長期且豐厚的利潤,給龍頭企業沉淀下來了大量的資金,這讓他們在海外并購重組中,擁有了足夠的資金優勢。
二是優秀的經營能力。白酒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產業,從改革開放到市場經濟,經歷了較為漫長的發展周期,能適應風云突變的市場環境,才擁有如今產業繁榮的盛況,龍頭企業能在發展中脫穎而出,除擁有過硬的產品品質外,還需要成熟的管理方式、精湛的生產技藝、完善的營銷策略、優秀的儲備人才、卓越的企業文化,可以說龍頭企業在經驗與能力上擁有絕對的優勢。
三是廣闊的市場空間。國內白酒市場競爭愈演愈烈,各個酒企在市場中殺得頭破血流,反觀海外市場,2021年,白酒海外認知度不足1%,在構建國內國外雙循環體系的關鍵期,白酒在海外市場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是良好的品牌聲譽。近年來白酒企業紛紛走出國門,參與博鰲、APEC等國際活動,在國際上美譽程度不斷提高?梢哉f,白酒龍頭企業,已經完全具備走出國門去進行海外并購的實力。
從目前看來,通過海外并購重組,對于白酒國際化之路來說是利大于弊的,一是可以擴大企業規模來實現規模經濟;二是整合各類資金、技術、渠道等,實現資源共享,提高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占有率;三是有利于實施品牌經營戰略,提高企業海外知名度;四是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企業的經營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加融資能力;五是如果通過并購跨入新的行業,可以實施多元化戰略,進一步分散投資風險;六是可以進一步傳播中國白酒文化,培養白酒愛好者,為產業長遠發展奠定群眾基礎。
全球化發展大勢所歸,白酒國際化的問題亟待解決,通過頻繁借助并購重組,實現自身發展突破的良好先例,中國的龍頭酒企更應該充分研究市場形勢、制定長遠發展戰略、響應政策號召,在有把握的前提下,勇敢地邁出國際并購的一步,為產業的發展做出更深、更遠的探索,助力中國白酒香飄世界。(原標題:虎景觀察 | 國際化視野中的中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