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國進口葡萄酒市場快速增長,進口總量比上年增長45%,是2010年的3.8倍;進口總額約為20.3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然而作為歐洲最大的葡萄酒企業卡思黛樂,中國區數據卻并未出現大幅度上升,其中國區總裁殷凱認為,進口葡萄酒市場的快速增長,主要由于大量低價傾銷賺快錢的企業一擁而上,造成行業內魚龍混雜,產品毛利快速下降,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實際國內的消費環境很難支撐進口葡萄酒市場的大比例增長。
進口紅酒上演劣幣驅逐良幣
記者:您如何看待現在進口葡萄酒市場的生存現狀?
殷凱:進口葡萄酒市場的快速增長,主要由于大量低價傾銷賺快錢的企業一擁而上,造成行業內魚龍混雜,產品毛利快速下降,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實際這也是一個消費市場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的階段性問題。這一方面說明國內進口葡萄酒市場在發展中,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該市場尚未成熟,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記者:根據海關的數據,去年進口葡萄酒市場成為風口,但也有業內人士覺得繁榮之中難掩泡沫,對此您如何看待?
殷凱:從海關數據來看,去年葡萄酒的進口數據相當樂觀,有著清晰、明確的增長。值得注意的是,這僅是進口的數據,而消費數據統計則是缺失的。從進口葡萄酒的消費場所來看,大致可分為自飲和餐飲消費,預計葡萄酒的家庭消費有所提高,但很難達到高速增長;而在餐飲消費部分,從進口商、分銷商、商超等各個渠道了解到的信息,也沒有呈現增長趨勢,這也意味著,國內的消費環境并不支撐進口葡萄酒市場的大比例增長。之所以進口葡萄酒的數字較為亮麗,是由于在這一輪消費升級中葡萄酒的獲益,而進口葡萄酒因為基數小,所以被凸顯出來。
在華調整經銷商結構
記者:卡思黛樂自1998年進入中國以來,陸續發展了十家經銷商,都是中國總代理,分別代理著不同品牌,F在卡思黛樂宣布在華要引入經銷商淘汰機制,淘汰標準是什么?
殷凱:卡思黛樂希望引入競爭機制,但不能說是末位淘汰制,目前淘汰經銷商的標準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是經銷商的銷售情況;第二是經銷商對于品牌的推廣程度;第三是經銷商團隊建設情況;第四是與企業觀念、理念的吻合度。未來卡思黛樂將減少全國性合作伙伴,增加不超過10個單品進口商,且不排除與區域型的進口商合作。即分渠道、分產品推廣,借此提升渠道操作的精細度,提升企業的業績。
記者:據了解,自2012年以來,卡思黛樂的業績出現逐年下滑的情況,這是淘汰經銷商的重要原因嗎?
殷凱:2011年,卡思黛樂在華銷量便高達3000萬瓶。受到大環境的影響,2012年、2013年公司業績艱難,內地的銷量的確出現較大下降;但2014年、2015年業績都呈個位數增長,穩中有升,但也沒有恢復到巔峰時期。預計今年將達到兩位數增長。
自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卡思黛樂的發展與經銷商團隊的努力密不可分。從2006年到2016年,十年間國內葡萄酒市場呈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期間,卡思黛樂與一些經銷商在觀念、理念、品牌推廣、業績創新方面都產生了分歧,因此決定引入淘汰機制。事實上,我們并不是簡單粗暴地淘汰經銷商,從2011年開始,經銷商都沒有嚴格執行過原有的合同量,受到宏觀環境影響,2012年、2013年沒有一家經銷商能夠完成預估的業績增長目標。
多元化產品布局市場
記者:現在有的葡萄酒企業開始與白酒企業進行合作,借助白酒的渠道推動葡萄酒消費,卡思黛樂是否會采取類似的措施?
殷凱:從國內的情況看,白酒的消費群體遠高于葡萄酒,白酒的經銷商渠道也更為發達?ㄋ槛鞓番F有的分銷商里就包括白酒銷售渠道,雖然兩個酒種差異性很大,但并不互斥,尤其是在終端市場,需要盡最大可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兩者之間可達到互補。下半年卡思黛樂也有計劃與白酒企業合作,如果有合適的合作伙伴,不排斥“紅酒白賣”。
記者:在白酒市場,幾乎每個廠家都會推出大單品,作為企業的拳頭產品攻占市場,而葡萄酒企業則少見大單品,您如何看待這種情況?
殷凱:國內葡萄酒市場與白酒不同,這是個高離散度的市場,很難誕生大單品。由于地域文化差異較大,不同地區的消費者,其對葡萄酒的品牌、口感、價格的需求截然不同,而且目前國內經濟發展水平并不統一,導致消費者的消費水平和能力差異性較大,所以未來葡萄酒產品應會向多元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