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政策法律、技術標準體系、文化和消費這三方面做好,中國白酒國際化的思路才算清晰了,否則國際化就是沒有方向的、盲目的。”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一語道破了中國白酒國際化進程中的關鍵。
當前再提中國白酒國際化,已經并非新課題了。據宋書玉介紹,中國白酒很早些年就提出了國際化。不過白酒大多是在海外華人世界消費,并沒有真正進入洋人世界。但并不是全然沒有白酒消費的國家,比如在亞洲的韓國等國家也有一些民間消費。
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宋書玉
在宋書玉看來,中國酒類市場一直有這樣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即認為中國的文化走出去了,中國的酒自然就走出去了;認為中國的餐飲走向全世界了,中國的酒就走向全世界了。其實這兩類認識是不對的,中國白酒國際化仍停留在感性層面,缺少對國外消費市場的理性 和深度分析。
突破困境
其實,近些年包括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古井貢酒、汾酒等酒企都在不同程度地展開酒類國際化的探索和嘗試。例如茅臺通過收購海外酒莊、拓展覆蓋多國銷售區域布局;而瀘州老窖則將“讓世界品味中國”這樣的口號頻繁出現在其各項活動中。與此同時,作為時尚健康白酒的代表,洋河酒以其綿柔的口感改變著歐美消費者對中國白酒的認知。
盡管如此,面對廣闊的國際市場,中國白酒依然停留在較淺層面的國際化道路上。這其中主要有哪些原因,突破的關鍵點在哪里?在宋書玉看來,首要的瓶頸在于政策和法律的限制。
“中國酒的消費跟國外尤其是西方國家的消費方式不一樣。因為國外的酒歸屬于特殊食品,在中國則屬于普通食品。國外的酒到了國內由特殊變成了普通食品,可以在中國市場大行其道。而我們的酒到國外就由普通變成了特殊,銷售受到了限制。”宋書玉說。
因此宋書玉認為,“從政策層面到消費層面,我們遇到了一系列跟中國國內不同的政策和法律,這個很難逾越。因此,在洋人世界去推行中國白酒,在法律和政策層面就有很大的瓶頸和掣肘。”
其次是文化和消費。“洋酒進入中國是伴隨著它的消費文化進來的,洋酒的消費文化恰恰是中國不具備的,從而成就了洋酒落地國內的消費市場。”宋書玉分析稱,在外國,邊吃邊飲不是他們的消費習慣,而且烈酒在國外的餐廳基本是不銷售的。因此中國的酒在外國沒有帶來像洋酒進入中國那樣帶來新的消費方式的改變。
抓住機遇
據悉,中國蒸餾酒的產量占世界1/3,但從國際化消費量衡量,中國白酒只占不到1%,這與占30%的威士忌等蒸餾酒的距離相差甚遠。不過,隨著國內眾多酒企抱團出海呼聲的高企,加之“一帶一路”等重大利好局勢的引領,中國白酒國際化面臨新的機遇。
宋書玉進一步分析稱,“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給中國白酒國際化帶來新機遇。白酒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亦將中國的生活底蘊、消費和生活方式等得以向世界推廣,這是其他產品所不具備的。
同時,宋書玉提到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白酒的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如何與國際對接。若想向世界展示白酒這張中國名片,需要有一個統一的、容易認知的標識,即怎樣定義白酒的名稱。
為此,宋書玉建議,在標準化上做文章,海外白酒就叫拼音“Baijiu”,而不是其他不準確的譯文。“白酒兩個字就代表中國,把自己的歷史文化、釀造的神奇,以及酒的特性向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去傳播。”
正如宋書玉所言,中國白酒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不能沉浸在我們自己的世界當中,應該不斷探索中國白酒國際化的表達方式,在政策法律、技術標準體系和文化消費等多方面做文章,找到國際化落地的金鑰匙,讓中國白酒真正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