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川酒界最權威的專家,現已85歲高齡,從事白酒研究已整整60年,他是國家第五屆評酒會6名專家之一,他參與復審了五糧液、瀘州老窖、全興和劍南春等四朵“金花”,并參與評出了沱牌和郎酒兩朵“金花”。
4月28日下午3點,在一個古香古色的茶樓內,曾祖訓接受了記者的專訪。當記者剛見面叫他“曾老”時,他卻語有所指地說:很多人剛見面都叫我“曾老”,但和我溝通后都說我是“80后”,因為我對白酒的認識比“80后”還新,哈哈……
記者:您如何看待時下川酒發展的困境?
曾祖訓:首先,要消除白酒認識上的誤區。中國白酒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天然微生物固態發酵而成,其釀造、工藝和風味都獨樹一幟,是中華文明的活化石之一,也是最健康最安全的飲品之一,白酒是我們的民族記憶符號,具有通自然、通文化、通政史、通朋友、通身心等屬性,并具有包容和諧等時代特征,我呼吁大家不要唱衰白酒,白酒的未來仍然一片光明。
記者:但現在白酒面臨年輕消費者斷層現象,我們該怎么辦呢?
曾祖訓:這主要不是白酒的問題,而是做白酒的人的問題。實際上,白酒應該比洋酒更具有年輕時尚特征。經過幾千年的沉淀和揚棄,白酒已形成“花果香”、“醬酯味”、“陳純味”這三大基本風味,并由此可衍生出成百上千種風味香型,可比洋酒、葡萄酒等的風味更豐富,而這些正是打動年輕消費者的元素,但我們在營銷推廣上還沒有挖掘夠,因而造成了白酒不時尚的呆板效應,我們應該要讓消費者知道:不只喝洋酒才時尚,飲白酒也是一種時尚。
記者:那白酒自身風味和酒品還有哪些可改良創新的空間呢?
曾祖訓:消費者的口感嗜好隨著時代而變化,最近幾年我一直在調研白酒口感變化的問題,甚至還專門去酒吧嘗了嘗一些洋酒。通過幾年的研究,我認為川酒乃至中國白酒的風味都要作一些改良調整,以適應最廣大消費者的偏好和未來飲酒潮流趨勢。如以前我們對濃香型白酒強調的風味是“余味悠長”,但未來應該改良為“余味要爽”,醬香型白酒則要改良為“余味酸爽”,即都要凸出一個味覺特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