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和實現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讓中華民族真正走上繁榮富強的發展道路。中國白酒行業也從此走上了持續和快速的發展之路,到2017年白酒規模以上企業總產量達到1198萬千升,是1978年的809%。白酒上千年歷史以來,改革開放這幾十年總量增長是最快的。”
5月21日,在北京舉辦的“改革開放40年——致敬中國酒業40年功勛企業、功勛人物頒獎盛典暨重大成果展”上,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白酒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勇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采訪時說,上世紀80年代物資短缺,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酒帶動了農業、包裝、運輸等相關產業,安排了40余萬勞動力就業,增加財政稅收,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國家經濟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會長何繼紅在40周年成果展上表示,1978年,中國沒有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到2018年的全球品牌500強中,中國品牌占比15%,不少酒企品牌名列其中。她說,黃金十年的發展將中國酒業推向了一個高峰,即使是在長達5年的行業調整時期,中國酒業的發展也沒有停滯。是所有中國酒業人的努力,讓中國酒業完成了調整,走向了復蘇。
馬勇同時認為,這幾年消費需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酒產量的平穩增長將是未來趨勢,中國白酒、葡萄酒和啤酒都應該多一些民族化特色,建立自己的語言體系。
那么,隨著去年和今年一季度高端白酒的高增長業績報表紛紛披露,中國白酒是否又迎來了新的黃金十年?中國酒業未來整體的發展趨勢是什么?
供不應求時做規模白酒新“黃金十年”未到
“我并不認為去年白酒業的形勢是又一輪‘黃金十年’的開始。”馬勇一坐下來就直言不諱。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生產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同比增長6.9%,為1198萬千升,和白酒黃金十年雙位數增長相比,產量同比增幅并不大。再看行業數據,按統計口徑2016年白酒全行業的產量絕對值是1226萬千升。“產量蛋糕甚至并沒有做大。”他強調。
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些年,規模以上白酒生產企業成倍增長,基本代表了行業發展態勢。目前,全國規上白酒生產企業共有1570家,1985年計劃經濟時代向商品經濟轉型時,全國白酒生產企業總共900多家,32億元的工業總產值現在連洋河股份年營業收入的零頭都不到,只相當于一個白酒中型上市公司的體量。
增長主要表現在收入和利潤上,尤其是利潤。同樣是國家統計數據,去年,白酒行業銷售收入累計完成5600多億元,同比增長15%,利潤總額同比增長了36%。“總量變化不大,價格上去了,所以增長是產品結構調整帶來的。”馬勇說,我們應該看到白酒形勢在好轉,企業優化產品升級的成績,但今年春糖會企業、行業有點過于樂觀,有點躁動,有點盲目。實際上市場向大企業品牌集中趨勢越來越明顯,區域性不強、風格特色不鮮明、市場根基不是很牢固的白酒產品可能面臨更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