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產量平穩,幅度可控。”馬勇進一步預測,白酒未來年產量在1200萬千升左右,也就是5%、10%上下增減都是正常的。
改革開放40年后,不光白酒,國產啤酒的產量也從頂峰期進入了平穩增長甚至下滑期。去年,納入國家統計局范疇的規模以上啤酒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4400萬千升,同比下降0.66%。馬勇認為,飲料酒的消費跟其他工業消費品如大食品、汽車產業有共性。為什么1978年到現在,白酒產量可以增長8倍?“那都是從保障供給階段走過來的,東西少,需求量大,只要生產出來就能消化得掉。”他說。
總量平穩下的獨立語言體系
“回顧改革開放歷程,總結白酒發展經驗,是為了不忘初心,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堅持民族文化自信,為白酒產業未來40年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在馬勇看來,中國酒未來應該建立自己獨特的話語體系,以滿足國內外消費者不同的消費需求。
在改革開放40年重大成果展上,經濟學家樊綱也指出,中國消費將出現新的增長動力,包括收入的增長、社會保障的作用、消費信貸與金融發展等,有望拉動中國酒業新一輪增長。
就白酒而言,馬勇認為,這幾年茅臺集團做得最好的事情不是價格重新站上千元,而是把原來的工藝進行了科學系統的梳理,端午制曲、重陽下沙、兩次投料、八次發酵、九次蒸餾、七次取酒。“這是季克良對茅臺酒最大的貢獻。”他說,以前工藝不成話語體系,現在不僅進行總結,還明白的告訴了消費者。茅臺酒工藝再和質量、風格結合起來,就形成了茅臺獨有的從釀造到產品的文化特色,大家容易接受。但他認為,其他酒對技術的總結和普及做得很少。
至于國產葡萄酒,去年甚至出現全行業產量下滑的勢頭,釀酒總產量100萬千升,同比下降5.25%。馬勇認為,改革開發以來,同樣經歷了黃金十年的國產葡萄酒在品種選擇和種植、風味描述中模仿甚至照搬西方的葡萄酒文化較多,導致消費者對國產葡萄酒的信心較低。
“國產啤酒面臨的問題是長期走規模效應,沒有走質量和風格效應這條路。”馬勇說,幾大啤酒廠都走的規模效應,拼市場占有率,最后把價格拼得越來越低,啤酒越做越淡,本來啤酒濃度就不大,淡爽型啤酒還把價格漲上去,這不符合消費者的意愿。
“這來源于過去我們對飲料酒的本質認識不全面,”他說,個性化東西太少。這幾年,啤酒真正的時尚消費是包括精釀啤酒在內的小批量啤酒,還有比利時、荷蘭、德國、英國等的小品種啤酒。中國啤酒未來要在風格、質量和文化上多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