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教授曾在《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演講中說,科技發展到今天,“暗物質”、“暗能量”、“量子糾纏”等這些新名詞可能我們不理解,也不知道其中含義,但它們確實攪亂了世界:首先攪亂了的哲學世界;再次坍塌了的物理世界;最后崩潰了人們的內心世界。我們終于知道我們看到的世界,僅僅是整個世界的5%。這和1000年前人類不知道有空氣,不知道有電場、磁場,不認識元素,以為天圓地方相比,我們的未知世界還要多得多,多到難以想像。
我們細探中國白酒釀造技藝,歷經幾千年總結和傳承,其源于陰陽,生于土木,成于金火,融于水中,白酒與國學同行!酒藝與道法相輔!酒香與文墨相成!酒乃文化使者之一。
醬酒者,水形而火性,外柔而內剛。其五行平衡,五味和諧,調以滑甘,健脾養身。其法得乎陰陽,料得乎精華,技得乎中庸。內有道家丹爐法,九蒸九煮九窖,八翻八涼八堆,百煉千蒸。三十天窖內乾坤錯落,三百天復酵坎離初成,天孕而無影,地育而無形,月月取酒,混為一體,酌量勾兌,密閉儲存,年滿方成,一年一輪回。聚不同時月之餾酒,收天地四季之神氣,匯年首歲末之陰陽,月涵以純陰,日施以正陽,四季三翻五藥,封壇陰醇數載,歷經一千八百三十五天而成魂。這是古典哲學對醬酒最經典的總結,看了覺得玄之又玄。
不知道有人悟懂了嗎?我懂的不到1%
重陽下沙誰人不知,可2014年雙重陽到來之際,讓我們茅臺鎮大面積不出酒,中國傳統24節氣沒人研究,“重陽節”非節非氣,僅是民間一節日罷了。
我們叫喊著傳承傳統,為傳統吶喊,2014年我們交了學費,還沒悟懂。還等90多年才有雙重陽節(潤九月),我們為后人總結了什么呢?我只悟出不到1%,那就是在第九節和第九氣即寒露與霜降之間下沙較傳統一些。“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端午踩曲世人皆知,而我知道的不到1%:時間是第五節和第五氣即芒種和夏至之間,配料有中藥,加水有秘方,踩曲腳數有要求,曲塊外面要包一層草(5、60年代用紙代替),第一次翻曲7至8天,一年只踩一次供當年下沙到第二年烤酒用(備注:資料來自40年代賴家的生產記錄和老曲師的交流)
芒種: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還有為什么外面有這一說法:茅臺鎮的酒有“大廠味”和“小廠味”之區分。我知道的也不到1%:就是廠房修建投機取巧,不珍重傳統,或不懂傳統。
還有為什么就有外面的科技公司在茅臺鎮設立公司專門處理醬酒糊味,鹽菜味,泥臭等雜味。我知道的也不到1%:那是茅臺鎮的工匠們踩在質的肩旁上與量同跑,才給了人家公司的創業機會。
大家都知道儲存過程是醬酒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古典的說法叫酒體由陽轉陰,趨向陰陽平衡;現代的解釋是酒從溶液形成膠體的過程,也是酸性食品變成堿性食品的過程;而且傳統技術告訴我是用陶壇儲存。為什么茅臺鎮那么多不銹鋼儲存我不知道;還有說酒在儲存過程中幾百種微生物在發酵我也不懂,高度酒里微生物還可發酵,那應該是茅臺鎮的乃是世界的奇跡。因為我知道的也不到1%,無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