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酒類產業創新研討會在成都舉行。會上,中國酒業協會固態委員會理事長謝明圍繞“中國白酒創新發展”的主題,結合自身經歷,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中國白酒行業集中化趨勢明顯
謝明將中國的白酒行業歸納為“穩定、趨勢、不確定”這三個特點。從穩定性上來說,他認為:“白酒屬于中國的大產業,約有六千個億的銷售市場。中國的白酒同時具有文化屬性和快銷品的特征,既不屬于朝陽產業,也不屬于夕陽產業,目前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進入,是個很穩定的行業。”
對于白酒行業的趨勢,謝明說:“白酒的發展已經開始向集中度提升。過去的白酒是高度離散性,現在的趨勢是向名酒、向品牌、向原產區集中。這三個集中,我認為是白酒一種很好的趨勢,但是這種趨勢下也隱藏著一些不確定的因素,例如,新電商對品牌企業、名酒企業在價格方面的沖擊,一些二線品牌酒,由于企業規模大,價格不透明,品質參差不齊,暗含著很多挑戰。”
面臨著白酒行業發展的諸多不確定因素,謝明認為社會對白酒行業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們國家曾經提出要重視消費,拉動內需,但是這里邊沒有實質性的政策支持,沒有根本性的利好,這是一個不確定性。同時,白酒行業消費升級很大程度上在于品牌白酒的出現,但一些二線酒、地方酒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充滿著變數。再者,白酒生產企業面臨環保壓力、資金壓力、市場壓力和網絡化的壓力,企業發展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和不適應度。”
中國白酒應堅持重混創新
緊扣此次酒類產業的創新研討會的主題,謝明在創新方面有著自己的思考,他認為中國白酒行業應該堅持中國白酒固有的技術路線,同時進行一種重混創新。
那么,按照他的觀點,白酒行業為何又如何在固有基礎上進行創新呢?
謝明介紹,首先,這種堅持固有的技術路線的重混創新,不是指翻新賣產品,而是圍繞著品質進行進行創新升級。其次,中國白酒屬于中國的傳統產業,自然就要堅持中國固有的白酒技術路線。幾十年來,中國白酒始終堅持固態發酵,形成了不同的香型,凝聚成不同的文化屬性各有風格和文化內涵。
“中國白酒固有的技術路線強調的是產區概念,這也是中國白酒的魅力所在和我們未來的希望所在。得益于各地自然條件和優勢菌群生存條件、釀酒工藝的差異,中國白酒形成了多個產區,其中遵義產區、宜賓產區、瀘州產區被稱為‘白酒金三角’,這些地區生產的茅臺、五糧液、郎酒和瀘州老窖等白酒的銷售收入占中國十七大名白酒企業銷售總額的70%左右,其內在緣由就在于對傳統固有技術的堅守與傳承。”謝明說。
如何在固有的技術路線上創新,他認為應該從全產業鏈的角度去思考。第一,可以結合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搞智能釀造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第二,開拓市場,引導消費者健康飲酒、品嘗好酒;第三,讓中國的生活方式走出去,借鑒日本清酒的發展方式,結合中國菜、中國茶去宣傳中國固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