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個故事:女作家:“我震驚極了!好好寫成的稿子,被3歲的孩子撕破了。”友人:“唷!3歲已經認得字了么?”這只是個玩笑,但卻說出了故事營銷的關鍵,那就是如果你的故事很無趣,連3歲的小孩也不會理你。30秒法則,用30秒故事征服消費者,定義信息時代營銷解決方案。
1. 第一個30秒:引起注意
萬事開頭難。
講故事,開始最重要。
我們處在一個媒體泛濫、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在最短的時間里抓住受眾注意力的人就會成為最大的成功者。
理查德·布蘭森是一個故事營銷的絕頂高手。可以說,他制造的故事只用1秒鐘就能抓住你的眼球,讓你成為他忠實的關注者:
布蘭森曾經只穿著三角短褲和美國肥皂劇女主角帕美拉·安德森合拍維珍飲料的廣告;開著坦克駛入紐約時代廣場宣傳維珍唱片連鎖店進軍美國;飛到新德里,騎著一頭白象到印度國會演講;沿著英吉利海峽的沙灘裸跑;冒著生命危險,乘熱氣球橫渡大西洋……
生活中的布蘭森被譽為“最懂得享受生活的億萬富翁”。 他所締造的“維珍帝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公司之一,擁有的產業多達224項,從婚紗、化妝品延伸到航空和鐵路,從娛樂進軍到電子,總資產超過70億美元,而他的傳奇故事更是數不勝數。
2. 第二個30秒:引發興趣
理查德·布蘭森故事營銷的高明之處,不僅僅在于用一個奇異的創意抓住大眾的眼球,更在于他能引發大眾的興趣。
當英國維珍集團要進行“太空船二號”試飛時,布蘭森就講了一個很巧妙的故事。它將把游客送入亞軌道,讓游客們享受飛天和失重的非凡滋味。太空游的消息一出,在紐約舉行的發布會上的媒體記者一下炸開了鍋,手中的相機頻頻閃光。
接著布蘭森推出了“太空船二號”1比16的模型,他稱贊“太空船二號”“美麗得讓人窒息”。模型展出,技術論證,一下讓故事的真實度直線上升。講到這里,人們已經沉溺于想象,仿佛置身宇宙,遨游星河、自由“飛翔”。
一時間,全世界約8.5萬人表達了乘坐“太空船二號”游太空的興趣,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的200余人預訂了太空之旅。其中大多是各界名人,像影星維多利亞·普林斯帕爾、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英國公主比阿特麗斯。布蘭森太空游的新故事又一次得到了大眾的追捧,獲得了成功。
3. 第三個30秒:引人入勝
如果《哈利波特》不引人入勝,羅琳還會成為身價10億美元的富豪嗎?
如果迪斯尼的故事不引人入勝,還會有成千上萬的人走進迪斯尼樂園嗎?
如果易中天品三國不引人入勝,這位大學教授還會有今天的影響力嗎?
故事營銷的成功,引人入勝至為關鍵。
1997年,統一企業推出一款新咖啡飲料“左岸咖啡”,在臺灣市場銷售定價在25元左右,而當時臺灣市場原有的咖啡定價一般都在15元。高出10元,將近普通市價的一倍,如何營銷呢?
統一企業沒有采用通常的品質訴求,而是給以年輕女性為主的目標群講故事。一個個短小的故事,簡潔、精練但很有味道,引人入勝,又咖啡一樣讓人回味:
旅行的人/總帶著脆弱的靈魂
他在找一架鋼琴 /我看見他走進咖啡館 /想送給E大調,練習曲
他只點了一杯卡貝拉索 /但愛情是交響曲
這個時刻 /人來人往正以練習曲的步調在我們之間進行
E大調練習曲 /便成為離別曲
這是1849年之前的事 /他是蕭邦
我們都是旅人 /相遇在左岸咖啡館
故事很少談及咖啡本身,而是塑造一種寧靜美好的境界,這種境界與目標群產生了良好的互動,引其入勝。
上面只是左岸咖啡故事當中的一段,通過一系列的故事,左岸咖啡變成了浪漫的化身,與法國的左岸相融相生。左岸咖啡在他們的心中好像是法國隊真實載體,它代表著人文、藝術、浪漫和自由。最后,歡迎來到左岸咖啡館,品嘗咖啡品嘗生活。
4. 第四個30秒:引出行動
哈佛商學院杰拉爾德教授的一項研究表明,95%的消費者對產品或者品牌的認知存在于他們的潛意識中。也就是說,對于消費者即時做出的購買決策而言,大多數都是非理性的,甚至有相當一部分都是沖動使然。
消費者的沖動,就是故事營銷的機會。故事營銷的第4個30秒,就是要徹底征服客戶,讓客戶徹底愛上你的品牌,成為品牌忠誠的消費者。
左岸咖啡館,所講述咖啡的故事,具有一貫的藝術氣質,開始從左岸的起源講起,娓娓道來,讓人靜心:十九世紀,法國巴黎的塞納河,蜿蜒西流穿過巴黎市中心,河以北被稱為右岸;以南則稱左岸。十九世紀的法國巴黎,到處充滿了一種新興的氣息,一種拋棄了過去宮廷浮華,開始講究屬于思想,那發自于內的清新氣質。
故事有了開頭,下一步自然就輪到故事的主角咖啡的出現了,于是左岸有了咖啡:河岸,一向是最容易沾染當代氣氛的地方;于是,也開始變得新穎。河的右岸是新興商業的繁華氣質,河的左岸則是藝術豐沛的人文思潮。當時河的左岸林立許多的咖啡館?Х瑞^里有溫文爾雅的店主人,灰白的發絲滲透著擁有一家咖啡館的驕傲。他親切地站在吧臺后方向進來的熟客們問好;有忙碌的侍者,修長的手指托著鏤花的銀盤,兩杯Espresso,干練且優雅地穿梭在座位間;白色的圍裙上有咖啡淡淡地印漬和佚名的速寫。
營銷的對象是人。“人”的角色,通常是故事里的最大的亮點,也是最具有戲劇沖突的地方,只有人能引起人的興趣,只有人能讓人著迷。既然如此,左岸的咖啡館里就少不了人。
當然,更會有來來去去的過客:他是沙特,和一名叫做西蒙波娃的女子在咖啡館里醞釀存在主義也醞釀愛情;他是達文西,面對蒙娜麗莎的微笑,嘴里跟眼里都嘗了一杯加了糖的咖啡;他是伏爾泰,正在品嘗他今天的第三十九杯咖啡等等,同時,也列出法國王室不合理的第二十個理由。塞納河左岸的咖啡館里,就是如此這般的忙碌,無數的他和她,思潮交錯的時空里,豐富了整個河岸,連帶那些咖啡館們也因為這些文人而變得個性了起來。不管是通往自由之路的花神,歷史斑斑的波寇柏,還是海明威曾經佇足的圓頂;它們超越了建筑本身,進化為形而上的文化意識。
故事到了第四個30秒,也是故事營銷最關鍵的部分,左岸咖啡館也恰恰講出了最高明之處:產品的升華。最后一部分,左岸咖啡館的故事把喝咖啡的生活行為上升到一種人文形態,描述成一種藝術生活的方式,從而徹底征服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