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用江湖規矩代替生意規矩型——不按規矩出牌,必將被規矩打敗
有些經銷商做大以后,在地方上黑白兩道通吃,結三教九流行手眼通天。
不用做生意的規矩做貿易,自恃廠家在地方上離不開自己,對企業的一線銷售人員橫挑眉毛豎挑眼,呼之則來,揮之則去,活生生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土皇帝。
案例
早年在哈爾濱有個經銷商,自認為在東北算得上是“一條好漢”,自己接手過的品牌,沒人敢碰,對企業要資源,和流氓收保護費都快沒什么差別了。
銷量不完成不說,沒事就威脅銷售人員,不把費用打到經銷商賬上,今天就別想離開哈爾濱之類云云,弄得一線銷售人員兩三個月才敢偷偷摸摸在哈爾濱露下臉。
估計這哥們看著企業沒什么大的動靜,想著光說不練假把式,趁著談經銷權問題的時機真把辦事處經理打破了頭,辦事處報警后也被不了了之。
這下經銷商更加有恃無恐,放言誰敢動他的哈爾濱經銷權,企業的人來一對打一雙。
對于這樣打打殺殺的經銷商,拿掉一個就是去掉一個毒瘤。
哈爾濱市場你要搗亂,那就放一放,先不做就是了。
反正中國這么大的市場,先集中資源,把別的市場做深做透,企業又不會只靠著某一個市場活著。
你要從其他地方進貨,擾亂市場,我們就給周邊經銷商下通告,誰敢給哈爾濱供貨,一起取締經銷權。
這一放,哈爾濱市場就放了三年。
這個靠著搗糨糊的經銷商自己折騰了一年多時間,沒有市場規劃、沒有政策支持,哪里賺得到錢?
再大的經銷商也得賺錢養家,賺不到錢的江湖手段,短時間搞搞可以,時間長了沒人受得了。
6能將就則將就和拿雞毛當令箭型——有些“話”聽不得,有些“真”較不得
案例
在一個千億級的集團企業,以事業部制設立子公司進入新行業是常見的手法。
在其設立的眾多子公司里,流傳著這樣一個傳播面極廣的“蘭州拉面”的故事。
子公司的總經理,是從其他事業部的高層升職跨調過來的,年收入也是輕松過百萬的人,無論多大的陣仗和排場,也是開過眼界的。
雖然是一家新公司,雖然這家公司在新行業里資歷尚淺,但背靠強大的母公司實力,這兩年發展勢頭也非常迅猛。
銷售出身的總經理拜訪核心客戶,是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
聽說西北的空白區域甘肅省開發了一個省級客戶,總經理便親身前往一探虛實。
拜訪完客戶走市場,看完辦公室看倉庫,說著說著就到了吃飯的時間。
第一次與合作企業的最高領導吃飯,甘肅經銷商還是著實客套了一番,總經理也沒放在心上,也跟著客氣:隨便吧,吃點地方特色就行。
誰想經銷商是西北人,一來比較實在,二則也可能接了這么大塊區域,手頭有些羞澀,一聽說隨便吃點地方特色,還真把客人領到了一個十尺見方的小拉面館,一人點了碗牛肉拉面,呼呼啦啦,簡單對付了事。
作為新公司的總經理,倒不是因為吃了這碗拉面心里窩火,而是從吃拉面這件事上產生了兩個疑惑:甘肅這么大一個市場,這個經銷商有沒有錢做市場?
我高低算一個領導,大老遠從廣東跑到甘肅,晚餐就對付一頓蘭州拉面,你是不是打心眼里不重視我們這個新品牌?
后來的很多場合,總經理對這個經銷商評價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這個經銷商行不行啊?
區域銷售人員在這樣的壓力和氛圍下,經銷商的最后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總結
這就是人性,品牌企業設立的新品牌、子公司,他既不是優勢的品牌企業,但也絕不是一個“小微”公司,他既有大企業的文化,也有品牌企業的思維。
而看不清形勢,找不到重點,下一個優化的對象可能就是你。
品牌企業下轄的新公司、新品牌,首先是一個獨立自主、自負盈虧的經營單位,有銷量、活下來才是最主要的矛盾。
品牌企業的市場日漸成熟,嚴打竄貨、亂價是日常銷售管理的重要工作。
新品牌、新公司要不要打擊竄貨、亂價?理論上肯定是要的,但是,不是最重要的。
案例
四川有個從事安防特種設備的經銷商接到了一個新品牌,這個新品牌背靠母公司強大的市場號召力,迅速在四川打開了市場。
這個經銷商一心想借助新品牌快速轉型,投錢、投人、投精力,在市場開發的第一年,就提前、超額完成任務,列入到了公司的核心客戶之列。
合作的轉折點發生在第二年,由于四川市場的快速啟動,加上強大的母品牌背書,重慶市場也很快招募到了一個批發大戶。
重慶與四川的天然地理位置,加上重慶客戶強大的市場輻射能力,與重慶相鄰的四川區域的宜賓、瀘州被重慶客戶大肆竄貨。
四川經銷商急了,拿著竄貨證據不斷向公司投訴,公司考慮在發展初期,有一定的交叉區域竄貨是好事,本想息事寧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兩頭打圓場。
誰想四川經銷商見公司遲遲沒有反應,竟然四處散發投訴函,指出公司必須“認清形勢、站穩立場”,散播諸如“有道合和,無道失統,失統大亂,大亂玩玩”之類的言論,將公司與經銷商的關系降至冰點。
一年后,四川經銷商銷量下滑,兩年后,該經銷商撤出了經銷商隊伍。
總結
初創公司,即使他是品牌公司下轄的初創公司,沖銷量、開市場永遠是第一位的。
竄貨本身也分為良性和惡性,不同的發展階段,公司的工作重點也有差別,經銷商抓不住問題的關鍵,糾纏于旁枝末節,只能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
7占坑不拉屎型——新品牌經營,不是簡單的拷貝
品牌企業的發展壯大,是伴隨著品牌分化與重組的過程,其中一個重要的動作,就是設立子品牌,進入新行業、新渠道。
很多優勢品牌在原行業、原渠道扎下根后,通過設立新品牌的方式尋找增長點,勢必要通過重新征召經銷商獨立開展業務。
而經銷商與這些有個“好爹”、有個“好娘”的新品牌打交道的時候,更容易犯一些經驗性錯誤。
有些經銷商因為接到了一個品牌嘗到了甜頭,當品牌再推出新品牌或者進入新渠道時,也會義無反顧地要將自己所在區域的經銷權拿在手里。
新品牌、新渠道會涉及到行業資源的問題,這些老經銷商可能本身既不具備這樣的資源,也不想通過投入來積累這樣的資源,只是想把自己區域的直接競爭對手扼殺在搖籃里罷了。
案例
深圳有個經銷商由于經銷某品牌起家,手下發展了幾百家網點、一年幾千萬的銷售額,當某品牌推出新渠道的子品牌時,深圳經銷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將這個子品牌斡旋到手。
老經銷商做新渠道,其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資源不匹配、人員不匹配、產品也不匹配。
要打破原來的路徑依賴,改變一種賺錢的方式,對很多經銷商而言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深圳經銷商也是一樣,經過前期的初步投入后,市場效果并不明顯,經銷商又走到了靠著原有模式發貨的狀態,等市場的自然發展、等企業的市場投入。
雖然這個經銷商的新品牌銷量不是全國最差的,但是銷售的產品基本是靠著原有渠道在沖貨。
三年后,新公司的業務模式基本成型,但深圳經銷商的新渠道建設還在原地踏步。
在后期的渠道整合中,深圳經銷商的經銷權,不僅新品牌被拿掉,而且老品牌也由于竄貨太多,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被重新劃小了區域,可謂偷雞不成蝕把米。
總結
品牌經銷商接子品牌時,一定要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沒有脫一層皮的準備,就不要打接子品牌的主意。
8不懂潛規則型——與廠家有裙帶關系的經銷商競爭,勝算幾何
什么叫不與有廠家裙帶關系的經銷商位于同一競爭位置?
舉例來說就是,如果你準備接合肥地區專賣渠道的經銷權,而廠家還會在該地區設立其他經銷商經營專賣渠道,你就得看看這些“其他經銷商”當中,有沒有和企業高層、尤其是創始人有著“三同”關系(同學、同鄉、同事)的人。
如果答案是有,那你在接品牌時,就要慎之又慎了。
相比于前面的幾類經銷商,這類經銷商是死得最冤的經銷商,因為這條潛規則,是經銷商選擇標準里潛得最深的一條。
這條潛規則的破壞力在于,你永遠沒有辦法知道你的競爭對手,為了自身利益,會以怎樣的方式、在怎樣的場景下,與企業高層或創始人闡述你正常的市場行為。
案例
筆者曾接觸過一個合肥經銷商,在政府工程公關方面能力很強,他接到的品牌是一家行業領袖品牌設立的新渠道。
本以為強強結合,事業可以順風順水地發展下去,誰知和他在同一區域的另一個新渠道經銷商,由于屢屢在項目競爭上失手,便開始向公司多次投訴其低價圍搶工程,并利用和老板同學是老鄉的關系,在老板面前吹風,暗指合肥經銷商與當地辦事處經理私下勾結、私送干股,并克扣其他經銷商資源,重點支持合肥的新經銷商。
在這樣一個先入為主的結論之下,在企業錯綜復雜的實力角逐之下,即使最后查證的結果是查無實據,這個合肥經銷商,以及辦事處經理最后都成了“殺無赦”的對象。
其實這樣的案例,在民營企業中并不少見,有些案例即使沒有這么明顯,也會因為親疏有序、內外有別,經銷商獲取的資源也千差萬別。
而一旦涉及到直接的利益沖突,這種差別就會特別明顯。
在企業里,包括在品牌企業里,也有很多非市場化行為,記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利益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