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社群在這個時刻點引爆?
答:主要有兩個原因,從外來講就是技術的驅動,移動互聯網技術以及智能手機、社交軟件,讓人們隨時隨地的交流、互動變得觸手可及,而隨時隨地的交流,讓那些有相同興趣、愛好或者相同價值標簽的人更容易走到一起形成社群。由內來講,根據馬斯洛五層次需求原理,盡管人們彼此的交流越來越容易,越來越暢通無阻,但是人們反而更孤獨了。移動互聯網可以讓天各一方的人體驗到“天涯若比鄰”,但人們其實更需要的是“海內存知已”;夤陋毜奈ㄒ晦k法就是找到與自已有同樣孤獨的人。當他們相遇時發現原來世界并不只有我一個人這樣孤獨,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油然而生,從此這一群人在這一個點就不孤獨了。
2、社群的作用與價值是什么?
答:這里篡改一下長征名言“社群是粉絲的宣言書,社群是品牌的加速器,社群是用戶的播種機”。社群的本質是共同體,因此,社群的作用就是催化強關系,建立強鏈接,產生強信任。社群就是把那些跟品牌沒有任何關系的潛在消費者無論是通過內容、活動,還是粉絲口碑,轉化成弱關系的用戶,然后再通過高頻的互動、利益、機制轉化成強關系的朋友,甚至是員工、股東、合伙人。據悉小米有些員工都是直接從米粉里選,這樣的員工基于對小米文化的無限忠誠與熱愛,當然更容易釋放自我潛能和創造力。同時企業通過社群可以極大的降低營銷成本、渠道成本。為什么只有2000元配置的手機,用戶需要花費4000元才能拿到手,因為有一半的成本都花費在營銷成本和渠道成本。整個商業的核心是交易,交易的前提是信任,社群的出現極大的降低了企業構建用戶信任的成本。當用戶對品牌不僅信任而且高度認同品牌的價值主張時,那么企業就不需要花那么多廣告費,做那么多市場推廣,找那么多渠道商,建那么多終端店,最終工廠直接配送到家。盡管聽起來好像有點理想化,但我相信這一天不會太遠,而且在某些行業、個別企業已經實現。
3、一個好的社群有哪些標準?
答:換句話講,一個好的社群有哪些特征?首先好的社群不在于規模有多大,有多少人,而在于這一群人是否有相同的信念和共同的目標。所以衡量社群的第一個維度就是看是不是自組織、自驅動,這一群人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自發自愿的組織活動,輸出內容。假如是靠外在利益供給或刺激,這個群不管做的多大,都是烏合之眾。社群的第二個維度就是看這個群里的人愿意為社群付出什么?這樣的人占比多少?無論是時間還是其他,能否形成彼此互聯互助,共建共享的共同體,無論是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還是精神共同體。第三個維度是這個群里的人有多少人是靠老會員口碑推薦來的。
4、如何從0到1構建社群?
答:社群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聚集與連接,人與人的連接,只有在高頻互動中才能強化,成員對社群才有歸屬感。所以移動互聯時代傳播的核心就是找到人群場景,在恰當的時機影響那些在社群中有影響力的人,通過這些意見領袖影響更多的同類,這是引爆社群獲得網絡效應的關鍵。因此,構建社群第一步就是從海量的用戶中找出100位KOL。優秀社群就是讓對的人在一起做對的事。這里“對的事”就是共同的目標,或共同的任務。第二步就是為100位KOL設定共同的任務,比如一個月減肥5千克。第三步通過內容和活動為100位KOL賦能,把他們塑造成該領域的IP、專家,這里的內容和活動主要是圍繞產品標準及其延伸的社群文化。比如我們會看到很多手機玩家都喜歡用跑分軟件測試手機性能,賣白酒的會教給這些意見領袖一套品鑒白酒的方法與標準,賣茶葉的會科普茶文化知識,茶道流程。下圖為小米合伙人黎萬強對小米方法論的提煉,很精煉的詮釋了社群策略。建社群的原理有點類似養魚,建一個魚塘,然后投放一些魚苗,相當于選取種子用戶,接著投放飼料喂魚,相當于提供社群內容和社群活動,最后通過這群魚引來更多的魚,相當于社群的裂變和復制。
5、大家對社群最大的誤解是什么?
答:很多人以為把幾百人拉到一個微信群里就是社群,把幾萬人拉到一起,就是有幾萬人的社群。這個問題用腳趾頭都能想明白,這給那些不明就里的吃瓜群眾造成很多的誤解,動不動就宣稱自已有幾十個群,每個群有幾百人,很簡單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達溜達。不行,你發起一個活動每人眾籌100元試一下,看有多少人響應,瞬間就測出你的這支人馬的戰斗力如何?這也就是為什么我主動退了很多群。道不同不相為謀,與其互相消耗生命,不如彼此隔空邀祝。3年前我就四處奔走,大聲疾呼,社群不是銷售渠道,社群是構建商業模式的基礎,建社群相當于修高速公路,修路的目的不是為了賣車,但是沒有路,再豪的車也別想跑,而路修好,什么車都可以跑。正如,有了電,電視、冰箱、空調都派上了用場,有了路,奔馳、奧迪、奧拓都一路暢通,有了社群各種商業模式無論是C2B還是C2M,無論是眾籌還是共享都一馬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