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目前,制約社群發展最大的瓶頸是什么?
答:首先還是認知,相當一部分人對社群沒有正確的認知,當然就難以理解社群對于企業轉型升級,對于品牌建設,對于商業模式的價值和意義。其次是人才,目前社群運營方向的專業人才奇缺,社群運營不是簡單的客服+營銷,社群運營人員首先是優秀的產品經理,是該領域的IP或大牛,而這樣的人少之又少,也難以速成。最后是社群定位,很多社群由于定位不精準,導致用戶畫像模糊,聚集了一群風馬牛不相及的人,這給后期的社群運營、社群變現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7、什么是社群?關于社群的發展有哪些逆耳忠言?
答: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在小學圍墻上有一句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現在回頭想想,蠻有道理的,種一顆樹都得十年,更何況是一群人呢?大家要在一起達成共識,統一認知,建立信任,完成共同目標。怎么可能今天播種,明天就收割,我黨能有今天的輝煌成就,能有9000萬的黨員干部,也是走過96年的光輝歲月與坎坷歷程。所以我覺得要想真正徹底理解社群的本質,僅僅知道社群是什么、怎么做還遠遠不夠,我們要具有社群思維,從社群的視角來重新定義產品,重新構建企業與用戶的關系,重新塑造價值鏈各個環節的利益分配。那什么是社群思維,社群看中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社群看中的不是一次性消費,而是持續的復購與口碑推薦,社群看中的不是單一產品需求,而是一體化的系統解決方案。所以社群思維用一句通俗的話表達就是“先交朋友,后談生意”,而很多傳統生意的邏輯是“只談生意,不談情感”。那么傳統思維與社群思維有什么本質性不同呢?簡單講傳統思維就是圈錢思維,以產品為中心,賺產品差價,一件產品賣出去賺20元,跟你出去挑一桶水本質上沒有任何不同,但是誰能保證每天都可以把產品賣出去,用戶持續選擇你。而社群思維是圈人思維,以用戶為中心,有點類似挖井,建一個社群相當于挖一口井,當井挖好以后就不需要千辛萬苦的跑那么遠去挑水了,當有了幾萬、幾十萬的粉絲社群以后,全心全意為這群人服務,悉心照顧好這群人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前期培育用戶、運營用戶、挖掘用戶需求,影響用戶的朋友圈其實就是在挖井。
8、社群下一步何去何從?
答:目前來看社群的下一個發展階段應該是走向平臺,所以我提出了“用平臺思維運營社群,用社群思維運營用戶”。為什么呢?因為我在研究了很多社群案例以后發現,很多社群運營方面的問題,比如如何拉新、如何促活,如何轉化、如何變現等等這些運營層面的問題在運營層面基本無解。愛因斯坦曾經有句名言“問題只能在更高層面才能得以解決”。所以社群運營層面的問題必須要上升到更高一個維度才可能找到破局之道。這就是我反復強調的社群模式,換句話說,戰術層面的問題盤根錯節,只有到戰略層面才能綱舉目張,才可能系統解決。所以我把社群的演變粗略分為三個階段,前期,依靠產品找到與自已氣味相投的用戶,形成用戶群;中期,跟用戶做朋友,通過內容和活動、機制把用戶轉化為粉絲,形成社群;后期,在社群的基礎上,圍繞社群成員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跨界聯盟走向平臺。
9、社群跟新零售是什么關系?
答:在研究了各個版本的新零售,無論是馬云還是劉強東,包括丁磊的“新消費”。發現新零售歸根結底還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新零售的三個基本原則“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體驗更好”。如何實現這三點?如果把新零售比作一輛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是發動機,社群是方向盤,也是動力源。社群在效率、成本、體驗方面都可以為新零售賦能,此外社群通過催化粉絲之間的強關系,促進品牌與粉絲的強鏈接。商務部關于新零售的解讀報告中提出“過去傳統零售商與消費者是對立博弈的交易關系,在新的商業環境下,商業關系被重新構建,“商品——貨幣”關系轉變為其背后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新零售中,供給與需求被重新打通,各主體之間形成了以信任為基礎的供需一體化的社群關系”。在產能過剩,消費升級,認知盈余的商業背景下,人們不僅在乎產品的品質,更在乎產品背后所承載的品牌態度和價值主張,包括產品背后用戶群體的人格標簽,例如喝江小白的人跟喝二鍋頭的人完全不是一個物種。
10、現在哪些行業或企業在社群應用方面有不錯的實踐?
答:目前來看手機行業似乎好像大家都不約而同的認識到社群的價值,積極導入社群粉絲模式,比如我們能看到華為有花粉,聯想有樂粉,魅族有魅友,錘子有錘粉,小米有米粉。當然社群不只是在手機行業發力,在房地產行業有號稱四大社群神盤的阿那亞、奧倫達部落等,在母嬰行業有貝貝網、年糕媽媽,教育培訓行業有黑馬會、混沌大學,還有白酒、茶葉、旅游等行業都不斷的涌現出很多優質的社群。甚至在醫療健康行業一幫糖尿病患者自發的組建了一個糖友圈,大家在一起交流分享降糖成功方法,各種飲食療法、運動療法等等,很多糖友分享飲食起居方面的生活經驗,全國各地的糖友自發的組織線下活動。還有各種書友會多的不要不要的,例如樊登讀書會,有書共讀等等。所以關于社群的未來,我堅定不移的相信技術的力量,相信趨勢的力量,相信社群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