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葡萄酒發展進入全新階段,行業對于葡萄酒商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結構嬗變、職能轉變、模式演變,一個“變”字似乎貫穿葡萄酒商發展的始終。但是,無論是哪個時期,酒商的結構、職能和模式又是相對穩定的,是“不變”的!如何在這種“變”與“不變”中找到行業發展的脈絡,這是行業對所有葡萄酒商提出的一個課題。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守成有道,打造酒商核心競爭力
對于更廣泛群體的葡萄酒商來說,改變的意識要有,但更重要的是首先保證生存,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如何能守住現有的優勢?
經歷了行業發展的起起伏伏,可以肯定的是,葡萄酒商不能再簡單奢望爆發式增長,抱著投機心態的經銷商勢必會退出,市場逐漸回歸理性。廣東眾利酒業董事長謝維冰認為,做葡萄酒商的前提要對自身資源有個審慎的了解。雖然葡萄酒被譽為朝陽產業,增長可期,但其投機性并不強,單品利潤也一降再降,對消費者來說這是好事,但對于酒商來說,就是壓力。從具體運營過程來看,葡萄酒品牌打造、渠道形成、消費認知等都要經歷一個復雜的過程,而且是螺旋式前進的方式,如果無法實現有效的風險控制,很難生存。
葡萄酒商的發展取決于其實力以及核心競爭力。江西龍晟聯合酒業董事長胡和龍認為,核心競爭力,就是你所區別于競爭對手的獨有的資源和能力,包括品牌、技術、渠道、產品、服務等等,核心競爭力將使你具備超越于對手并且樹立牢固市場地位的優勢,避免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被替代、被淹沒。
在目前中國市場上,大多葡萄酒企業對酒商都實行裸價操作,廠家給經銷商的費用、支持大都以支付酒水的方式體現,酒商所有的現金流都來自銷售回款,在這種經營模式下,經營風險比較大。很多銷售終端,尤其是餐飲和夜場,都不對葡萄酒商包銷量,這也使得很多用來買店和進店的費用打了水漂。要降低風險,葡萄酒商必須對于終端進行更為詳細的調查,盡量找到盈虧平衡點,將運營風險降到最低。
國產酒破冰,進口酒趨穩,酒商如何發揮最大作用
從2018年整體情況來看,國產酒在悄悄的觸動冰線,很多酒商反應,國產酒銷售情況有所好轉,尤其是價位在四五十元的產品。而進口酒整年下來應該會繼續保持增長,但這種增速逐漸放緩,值得警惕。在這種情況下,酒商必須要認清形勢,找到自身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第一,引導真正的品牌化運作。在完成產品、品牌形象的塑造之前,首先考慮的是你的品牌占位,如何在某一個品類、某一個品種、某一個品牌上面做到領先。只要是領先,在未來的回報將是非?捎^的。
第二,針對中國區域市場的大、復雜,各個區域市場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酒商必須要進行區域市場的規劃。比如說在成熟市場,也許是品牌掠奪性的增長,也就要對競爭品牌采取壟斷性競爭策略;在內地市場更多是培育需求、拉動消費、建立市場基礎的這樣一個階段。
第三,加速整合。融合將會是葡萄酒發展的主流,在這種情況下,酒商生存狀況主要取決于三個方面:一個是對于葡萄酒發展前景的認識和期待,另一個是對于葡萄酒運作模式的調整和梳理,還有就是持之以恒的覺悟。對于葡萄酒商來說,對于行業發展前景的認識決定了他們的未來戰略和規劃,對于運營模式的調整決定了他們當下的生存能力,而耐心則是考驗他們能否成功走到最后的一塊試金石,三者缺一不可。
第四,葡萄酒的渠道模式多樣,從目前來看,開發程度遠遠不夠。渠道是酒商的核心資源,無論是專賣連鎖還是傳統渠道,或者是新零售,都應該是開放的,這就要考驗進口酒商的渠道布控能力和對核心資源的掌控能力。
第五,重視核心消費群體的帶動作用。但是酒商的營銷如何來圍繞核心消費群體,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通過品牌傳播、品鑒會進行針對性的溝通、服務。實際上中國消費群體的營銷,是講究圈子的,只要抓住核心的消費群體,利用品牌來建立一種文化的圈子,就能夠形成口碑傳播,就能夠帶動主流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