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自由市場讓企業更加細化,但是,很多行業的總趨勢仍然是向更大、更強發展。想在汽車行業有所作為,就必須比福特時代或三十年前的規模更大。同樣,在醫藥、石油、金融、通信服務領域也是如此。
觀察企業如何變大,也就能明白企業規模為什么會一直在變化。19世紀前,大多數市場都是本地化的。在輪船、火車和電報出現之前,因為過于昂貴和不大可靠,超長距離的乃至跨境的交易根本無法想像。當時,小企業、小作坊式的生產和小范圍的地方市場相得益彰。隨著全國市場的出現,以及新興工業技術的普及,企業不得不變大。
現在,類似的力量再次改變了企業。世界范圍內的自由貿易趨向,讓信息、物資交換更迅速和低廉,很多行業的規模也跟著日益全球化。價值來源的變化也非常重要。在福特時代,資本就像福特的汽車裝配線一樣是稀缺資源,企業的存在是為了有效運用資本。如今,能力和知識也在影響一個行業的規模。
比如汽車行業。小的汽車制造商不斷合并,因此,企業數量相對比較穩定。為什么汽車制造行業門檻如此之高?汽車行業也更多受知識經濟的推動,而不是產品產量經濟的推動。汽車企業必須比以往更龐大,無論是品牌推廣、進入新市場還是開發新技術都需要更多人手。比如2013年豐田的全球銷量是998萬輛,當年研發費用89億美元。
技術開發上的優勢給企業帶來很大好處。本田是發動機生產的巨頭,而汽車發動機占整個汽車成本的10%。如果算上用來制造割草機和摩托車的發動機,本田就是世界上燃油發動機的龍頭企業。本田可以通過自身的產品鏈分擔研發發動機的費用。
而且,正如英特爾為電腦企業提供芯片一樣,本田也將自己打造成為汽車企業提供名牌發動機的頂尖企業。即便如此,2013年本田汽車的全球銷量達到429萬輛,當年研發費用也達到68億美元。本田汽車公司取得成功,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首先集中精力,解決好了發動機的問題,以此占領全球市場。
案例:
華為在手機行業發動了專利戰。華為向包括小米、OPPO、步步高在內的手機廠商廣發律師函,指后者侵犯其WCDMA專利。全球4G標準必要專利數量排行榜中,高通為655件、三星為652件、華為為603件,排名第三。
專利戰的背景是中國智能手機行業競爭白熱化,市場走到關鍵節點。2014年三季度,小米約1800萬臺出貨量,成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華為出貨量為1650萬,與小米出貨量差距150萬。而在2014年前兩個季度,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還是華為。
華為2013年的研發投入為330億元,占其總收入的14%。華為每件專利的申請費在幾萬至幾十萬,每年僅專利申請費就高達數億元。4G時代使無線通訊競爭更加激烈,一家企業的核心專利儲備不足,就會造成成本增加或訴訟威脅。華為甚至研發出了擁有專利權的手機芯片,在華為手機上規模投入使用,效果良好。因為有來自華為的競爭,手機行業很可能格局大變。畢竟和華為這樣以專利儲備為戰略武器、目標是全球市場的硬實力大公司做對手是極為痛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