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個坑:對手跨界打法
1.線上沖擊;毫無疑問,競爭對手一開始就占據了線上的優勢,進行隔空打擊。
2.價格亂戰;價格戰現在是血雨腥風,其實電商更是如此。雙十一中,京東、天貓、亞馬遜等這么多的平臺,他們其實玩的是時點式消費,本質上還是價格戰。所以在新的電商時代,價格戰依然打得頭破血流。
3.新品諜戰;產品迭代加速,品類之爭繼續。
4.跨界瓦解;原來,和對手還是正面碰撞。但是現在,對手進行升級,搭予你的盈利點免費,再通過第三方付費形式瓦解你。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玩法。
5.平臺整合;升級為平臺,自己成為上游。有些競爭對手或商家已經升級為平臺,讓自己成為你的上游。這種打法,就是不戰自勝。
第七個坑:商業模式模糊
到了新的時代,我們原來賴以生存的“賺差價”的商業模式到現在有很大變化,這里簡單列舉五點。
1.差價模式;在這個時代,在產品的性價比和品牌溢價上,我們目前掌握的方法還做得不夠極致。你經常玩價格戰,比如小米,他直接把硬件做成零利潤,這點非常了不起。
2.行業顛覆;我認為,傳統企業在現在這個時代面臨很大一個問題;ヂ摼W加速了整個行業的變革,有的行業消失了,有的行業突然升級變化。
3.數據不足:我有個客戶,做酒店的,他們這兩三年以來積累了三萬多的會員,但不知道如何運用這個數據。我們接手之后,對會員做了一些數據方面的梳理,并針對性地進行促銷方式,有一些效果。簡單說,就是很多傳統企業他們具備大量的數據,但是他本身缺乏數據管理的意識,導致了數據資產的浪費,這非常明顯。所以我們要思考我們的企業是否掌握了充足的數據?是不是有數據管理意識?是不是把有用的數據進行整合和充分利用起來了?
4.規劃過長;我估計現在很多傳統企業一直在想,我搞個五年或十年戰略規劃,就要好好打上五年或十年的仗。如果你現在還抱著這種五年或十年的戰略規劃夢想,我覺得你可以直接睡覺了。因為現在互聯網發展實在太快,你不知道明天會出現一個什么技術,或是出現一個什么需求變化,從而導致原來做的各種規劃前功盡棄。
5.定位不清;解決哪部分人的哪部分需求。你發現沒有?我們剛才講的消費需求的變化,可以說是出現了很大的不一樣,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做消費決策和商業模式定位的時候,原來那一套是不太奏效了。包括現在很多傳統企業一直搞不清楚,我們的企業,到底要解決哪一部分人、哪一部分行業的需求。這個問題依然困擾著很多傳統企業,包括很多電商企業。這個問題我也回答不清楚,需要從始至終都要去想他。
第八個坑:資金亂放
1.資產過重;廠房、機器、門店,這些資產過重。在這樣一個轉型時代,如果你的資產實在太重,可能就會導致你在轉型的過程中,出現尾大不掉的情況。
2.預算失誤;我們經常都要考慮自己的預算結構是否有問題。在這個時代,在預算結構上,一定要審時度勢,找一下是否缺乏這種依據,能不能跟上時代的變化。
3.迷信燒錢;一些企業認為電商就是燒錢,然后開始花大量成本去買流量。這種做法我認為是錯誤的。有些用小成本、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做營銷或做優化方式的,其實也蠻多的。
4.沒錢可燒;玩電商,如果你想玩大或持久的話,在你深入轉型的過程中,資金真的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如果你的資金表現出各種捉襟見拙的情況,會讓你的轉型缺乏動力。舉個例子,找合適的電商人才,這種成本很高,資金還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第九個坑:培訓公司戕害
1.兜售春藥;很多玩培訓的,他們宣揚通過他的培訓可以讓你的企業起死回生,業績翻倍,以此來誘惑企業電商的操盤手。其實這本質上是兜售春藥的一種表現。
2.名不副實;很多做電商或互聯網培訓的人,都是一些搞人力資源的。他們沒有下過市場,沒有用過互聯網工具,然后就開始濫竽充數,名不副實的戕害我們的傳統企業。在我們轉型過程中,這是很大的一個坑或誤點。
3.東拼西湊;他的一些知識理論體系很多都是通過百度等方式東拼西湊,缺乏邏輯和系統的整合,然后把他的一些理論標榜得高大上,再來占據傳統企業的錢。我覺得這個錢賺的很黑。
4.以偏概全;拿一些比較少數且嚼爛的案例當做自己的操作范本,這其實是害人害己。我們在市面上看到的很多案例,像小米,其實他們根本就沒有辦法復制,包括江小白等。
5.品牌槍手;其實有一些培訓師也是品牌代言人,他們做培訓不是賺錢,更多的是為了宣傳背后的公司。
6.前瞻性弱:這些培訓師,他們缺乏電商的深耕和研判,對整個電商下一步發展趨勢甚至沒有自己最基本的預測或感知。
7.盲目照搬;他們對一個問題開始是缺乏深度調研,然后就開始盲目地做咨詢,這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如果說一個人,在跟你做咨詢或服務的時候,沒有做任何的調研、考察、論行,就開始提供各種解決方案,我認為這種事情不靠譜。我在這里提醒大家,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一定要搞清楚,不要被他們的花言巧語所迷惑。
第十個坑:媒體誤導
1.公關黑稿;我們在互聯網媒體上看到的很多稿子的時候,他們本質上是品牌明爭暗斗的一種表現,是為了混淆群眾視聽。
2.軟文橫飛;很多案例或新聞稿,都是品牌為了推廣自己,為了吸取流量的一些軟文。我們不要被這些問題迷惑了。
3.碎片肢解;不管微博還是微信,社交媒體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方便,讓我們獲取信息的速度變快了,獲取信息的廣度也多了。但是,社交媒體碎片式的表現,基本把我們的認知系統給肢解了。當我們看到只言片語,就認為是全面看法的時候,其實我們已經錯了。
4.好文難尋;電商這一塊的深度文章,或者說實操干貨,目前是比較匱乏。我們玩兒自媒體的、玩實操的,更應該承擔起一個責任來,讓我們這個圈子里多一些更好的文章,給我們傳統企業實實在在的帶來一些可操作的路徑。
5.水軍當道;我們在網上看到很多帖子或文章,它的本質其實是無毛黨或者水軍故意所為,搞到整個全程烏煙瘴氣,讓我們的傳統企業對本來就處于霧霾狀態的電商,感到更加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