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擁有偉大產品的公司,自然希望消費者能將其產品視為最佳選擇。因此,營銷團隊開展廣告攻勢時,會向用戶展示產品在特性、價格上何以優于競爭對手,并且會以巨大的銷售額證明自己的說法。然而,此類公司非但沒有憑此大獲成功,反而招致很多抱怨,并遭遇大量退貨。顯然,這一營銷策略起了反作用,但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事實證明,此類廣告和標榜“我們最佳”的產品定位激活了消費者的最大化心態,由此人們認為,任何不夠完美的產品都是浪費金錢。
我們的研究發現,盡管一些人追求極致的心態是天性使然,其他人會滿足于“夠好就行”的心理,但這些態度并非一成不變。環境是最大化心態的誘因,令人們產生比較心理,追求最佳選擇。當營銷信息無意間誘發這一心態,會導致消費者后悔自己的購買行為,哪怕是一點點失望就能使他們更換品牌。
我們在一系列實驗中,利用不同活動使大學生產生最大化心態,模擬“最佳產品”的廣告對消費者產生的影響。隨后測試受試者對產品的滿意度。
例如,我們在一項實驗中要求一群學生從幾種薪酬組合、貸款協議以及類似產品中,選出最佳方案,讓另一群學生只是區分出它們的差異。隨后我們讓所有參與者選擇一種零食。半數人得到了他們選擇的那種,半數人則被告知他們選擇的那種已經分光了,只能得到一款替代品。最后,我們要求參與者基于幾個維度給零食打分。那些被調動起最大化心態且沒有得到所選零食的參與者,不滿情緒明顯高于其他組。他們因而減少了當初本打算購買的那款零食數量,加大了更換品牌的意愿。我們進行的其他實驗也呈現出類似結果,即當消費者被調動起最大化心態,他們會挑剔產品。
對營銷經理而言,這一研究為他們的廣告和店內陳列提供了明確指導。企業在做比較性廣告和標榜產品“最佳”時需要三思而行,以免令消費者失望。品牌很少能從這種現象中“免疫”:此前的研究也指出,僅僅只是錯失最佳選擇就能令人產生最強烈的遺憾感。即便管理者對自家產品極有信心也應避免與競爭對手做比較,盡量避免使用“最佳”這樣的詞匯,以免帶來令人頭痛的負面效果。
原作者:馬京晶,尼爾·勒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