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業進入深度調整這樣的話題在現今的各種信息渠道中都早已屢見不鮮,然而部分媒體和行業內人士在對這個話題的看法上從始至終都存在著一些誤區,最常見的就是,大家都只關心白酒行業的經濟什么時候才能反彈,在做法上則采取觀望、等待的態度,卻忽視了在調整期的很多關鍵問題。為此,記者采訪了曾出版過《釀酒科技》、《中國釀造》等書,貴州大學食品科學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吳天祥教授,聽他講解了自己對這次調整的理解與看法。
白酒的基本面沒有變壞
中國白酒的基本面沒有變,這是他一直都在堅持的觀點。無論從白酒的銷售收入,還是產能方面,都足以說明這個問題。
首先,從白酒銷售收入方面來說,2012年,國家公布的中國白酒銷售收入約6000億人民幣,而到了2013年,白酒行業進入了深度調整的關鍵時期,這一年白酒銷售收入只有5000億人民幣。在此時,有人就認為下降的這1000億就表明經濟開始處于下滑狀態。他認為,每次統計都只是針對規模上的企業,有的企業因為自己發展的特殊性而沒有被納入統計范疇,所以最后得到只是一個大方向的的數據。到了2014年,中國白酒銷售收入已經回升到了5300億。在調整期的三年時間里,白酒銷售收入都維持在5000億和6000億之間,這就說明如今白酒的銷售收入已經到了一個相對平衡的高度,經濟總量并沒有發生不合理的變化。其次在產能方面,近幾年來,中國白酒的產量適中維持在1200萬噸左右,并沒有出現過大的波動。
中國白酒的這次調整,就是在基準面沒有變的前提下,進行宏觀的調整。從白酒產能和銷售方面都不難看出,所謂的經濟滑坡,只是說服力不強的個別論斷而已。
淘汰是市場規律
為什么有的企業會在調整過程中出現困境,甚至走向消亡呢?有人認為是因為調整才造成了這樣的結果,是調整讓企業變得忐忑不安、步步為營,但他不這樣認為。
以前一百萬就能開一個白酒銷售公司,而且能隨意貼牌,這已經破壞了合理的市場規則。通過這次調整,那些沒有按照現代科學的理念經營白酒的企業,在實力上也跟不上中央在經濟新常態下的調整步伐,這樣的企業只能被淘汰。他們就好比是白酒市場這條高速公路上出現的拖拉機、摩托車,不僅讓白酒的發展速度和效益上不來,還會給整個市場帶來不安全的因素,F在的市場需要清理、整頓與監管,所以淘汰其中的部分企業既是合理的,也存在著一定的必要性。
自從限制三公消費以后,很多人認為茅臺這次要“遭殃了”,因為茅臺之前最大的市場就在三公消費。然而,茅臺發布數據表示,截至今年5月末,茅臺已經完成了今年全年銷售目標的50%。有酒業分析師指出,茅臺甚至有望在接下來三四個月內就完成此前規劃的全年目標。茅臺沒有“遭殃”,甚至在發展的道路上愈加興盛。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和市場考驗,茅臺集團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圍繞生產、經營、管理工作,按照“三個轉型,五個轉變”的總體要求,調整優化結構,取得了穩中有進的成績。
所以被淘汰只是部分企業的結局,對于順應白酒市場、及時做出調整的企業,調整期對于他們而言則是一次機遇。
調整的三個方向
物極必反,久盛必衰,這是任何行業都必須接受的歷史法則。中國白酒經歷了輝煌的黃金十年,如今進入調整期,也是長久以來市場病態因素積累后的必然狀況。中國白酒的調整方向,就是轉變中國白酒的發展方式。其一,轉變生產方式,堅守純糧釀造,符合健康飲酒的要求;其二,轉變白酒的消費方式,讓百姓消費和商務消費的環境都回歸正常;其三,轉變消費理念,弘揚健康飲酒、科學飲酒、健康的生活方式。
出路是抓住三個關鍵點
對于這次白酒行業的調整,我認為要抓住三個關鍵點,企業才能找到出路。第一,在調整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抓住中國白酒的“牛鼻子”,即純糧釀造。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健康飲酒會成為主流,而非純糧釀造的酒將會逐漸失去市場,慢慢退出歷史舞臺;第二,調整結構。在過去,中國白酒市場出現了很多混亂的狀況,如大批年份酒和特制酒的粗制濫造,這些產品并沒有足夠的品質保證,卻在價格上居高不下。這樣的產業結構在市場上的生長周期是有限的,這次調整,就是要改善這種不良狀況。第三,惠民生。白酒的消費者主要是老百姓,白酒價格如果超越了科學的定價體系,使產品的性價比與消費者的價格接受區間出現鴻溝,這樣就會失去消費者。所以要調整價格結構,讓白酒成為更多老百姓都消費得起的產品。
這樣的調整方式,與中央提出的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是不謀而合的,具有足夠的合理性。照目前的市場狀況來看,調整仍在繼續,白酒行業的大環境正在趨向合理化。
截至目前,白酒行業進入調整期已經有近三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有的企業因為面臨困境逐漸走向消亡,有的企業則依靠自身的財力積累和市場經驗而勉強維持著。明智的企業則順應時局,及時做出調整,并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在這個的過程中,調整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時,企業家在調整過程中要不斷學習,只有在各個生產工藝和環節都跟上步伐,企業才能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