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酒企業全國化布局概述。
在2012年前,全國性酒企布局主要基于三大經濟圈:環渤海京津冀核心圈,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進的去,站的穩,拿的下,才能真正意義上稱之為全國性品牌。
但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發展,中國的經濟圈區劃有了新的界定,除上述三個經濟圈之外的“國家級城市群”開始涌現。一方面說明,經濟重心的比重開始均衡化;另一方面說明白酒酒企的全國化布局的核心區也要進行對應調整。
因為,在中國,經濟繁盛與否是白酒行業發展的晴雨表。
國家級城市群一般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圍內,一般以1個以上特大城市為核心,由至少3個以上大城市為構成單元,依托發達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絡所形成的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系緊密、并最終實現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體化的城市群體。
截至2017年3月底,中國已形成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長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等國家級城市群。
截至2018年2月初,國務院共先后批復了7個國家級城市群,分別是:長江中游城市群、哈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
全國化,并不是說酒企必須真正的在所有的“省、直轄市、自治區、省會地縣級市場”,實現品牌和市場的全覆蓋。但,這幾大城市群,將是衡量酒企全國化的新標準;如果沒有布局、沒有深度運作、沒有攻下、沒有產生一定的銷售額,那肯定不能算真正意義的全國化。
二、白酒企業全國化過程中的核心點闡述。
(一)戰略預判的正確性。
全國化是雄心壯志的夢想,也是焦頭爛額的彷徨。需要酒企深刻檢索自身的各個要素,不僅僅是營銷層面的品牌要素,還包括基建、產能、酒質保障、財務資本、組織能力、管理能力等,從而做出判斷。真正的全國化不是口號,也不是臆想。
在行業高度成熟期,先定全國化戰略后建配稱是需要極強的外力(人才團隊和資本)去推動,按常規套路或幻想用時間置換發展很不實際。
行業成熟期的全國化,一定是在企業綜合運營能力支撐下、做出的合理戰略選擇。
簡單舉例,如果連高端酒的調酒師人才沒有,談高端酒?全國化的掌舵者沒有,談何全國化?
要分析市場的戰略機會是否存在。不考慮品牌厚度因素,基本上判斷,100-300元價格帶去做全國化是最沒有希望的、因為競爭對手最多。800元以上去做全國化,機會也非常小,對手數量小但都是巨無霸,高端市更需要用時間和資本培養品牌。200-500元,品牌陣營也快成型了(劍南春、藍色經典、水井坊、郎酒等),現在再進入的機會小一點,再過幾年可能就沒什么機會了。500-800元則相對有一定機會,因為還沒有主力品牌和產品出現。100元以下,全國化的機會是高檔光瓶酒和小瓶酒。
所以,除了企業硬件條件外,還需要看品牌有沒有機會、價格帶有沒有機會。資本的確可以快速推動企業硬件的巨變,也可以沖擊產業,但是資本短期內很難快速解決市場機會和消費者購買意愿。
比如西鳳、董酒、全興,全國化品牌機會存在,但不一定存在市場機會和價格機會。比如環球佳釀,資本快速整合產業,但資本很難解決消費者認知。從品類角度考慮,如醬香白酒,銷售量(消費量)只占白酒的2.5%左右,醬酒到底有沒有機會也很難說(消費者數量的培育是需要很長的時間的)。
機會的把握,以及對于機會周期的預判,就是戰略的預判,F在未進行全國化的酒企,可以在300-800元價格帶搶奪名額(對于品牌力要求極高)、可以在100元以下的高端光瓶酒、小瓶酒及布局,但在100-300元價格帶去做全國化應該是做“無效努力”;在800元以上去做全國化,也可稱之為“眼高手低”。
至于全國化的模式,還是需要檢索自身的條件,品牌先天優勢、資本財力優勢、組織系統作戰能力優勢、低成本深耕優勢、品類細分優勢、網紅優勢、賦能優勢、硬件優勢等。
(二)戰略資源的配給和全國化組織的配置。
實施全國化,作戰方針就是對“品牌機會、價格機會、品類機會”的綜合判斷,結合自身的條件,制定出合理的全國化模式。不管是以戰養戰還是以資本撬動行業養育品牌,都需要有個長期的規劃(最低是三年)
接下來,就是“兵馬糧草子彈、權財人物”的統籌調配。
戰略資源:既包括有形資源、如人員、設備、技術和現金等,也包括近乎無形資源如產品、品牌。比如央視廣告投入、公關大事件造勢、地面廣告投入、消費者培育、優秀的合作商家招募、核心終端建設,這些都需要預投。
全國化營銷團隊建設,是讓所有預投產生實質效果的保障。全國化團隊,對于“戰略、授權、管理、系統性思考和系統性執行、靈活性落地”,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而且,不同的全國化模式,對于團隊價值觀的要求也不相同,比如高端酒運營團隊和小瓶酒運營團隊截然不同(二者銷售渠道、消費者均不同)。這也是舍得、沱牌、沱小九分別成立獨立事業部的原因;也是青花郎、郎特、小郎酒成立獨立事業部的原因。
再如,組織授權和區域落地的靈活性問題非常重要。酒企在全國化進程中不可避免會遭遇陣地戰,陣地戰對于臨陣戰術運用的靈活性要求非常高,靈活性就需要有充分的資源調撥和授權,授權又會有資源監管的要求,監控就涉及到管理體系的建設。
戰略資源配給和營銷組織配置,是全國化戰略實施過程中的兩大關鍵。
(三)系統性價值觀。
營銷 “配稱”建設考量企業系統性經營思維。系統性思維:要求企業不要單純考慮某一核心要素的突出性(切忌以戰術思維統御戰略思考),行業已經不是快打快起時代,需要考慮系統性和綜合性競爭。營銷配稱一定是基于企業營銷戰略而產生,所以第一步企業要進行戰略的確定,其次進行區域的布局,然后整合4P的內外在一致性,最后構建一致性的營銷組織和資源配置,從而做到系統性配稱建設。
白酒企業想要保持持久性發展,突破銷售規模的瓶頸,一要注意邊走邊干、知行合一,在實踐過程中完善相應的配套設施,許多時候隨機應變比長遠計劃更重要;二是堅持系統理論的指導,努力將一些經管理論與公司情況和企業文化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