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二維碼:互聯網+時代萬物的入口
第一節 萬物的入口:二維碼,二維碼,還是二維碼! 之四
2、線上到線下輸出論:二維碼與NFC的本質區別
從全球范圍來看,二維碼和RFID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標簽技術,未來幾乎所有的物品都將擁有一個二維碼或者RFID標簽。
二維碼與RFID有著共通之處,他們都可以作為物品標簽發揮作用,使物體信息得以整合管理,同時又都有著各自的利弊?梢哉f,標簽將是物聯網中最基本的信息工具,基于標簽技術的電信類應用將是物聯網中的主流應用。
人機交互的觸發是一種入口,物與物交互的觸發也是一種入口,這就是NFC和二維碼之爭。如果線下環境采用RFID的電子標簽,手機通過NFC快速識別線下環境的RFID電子標簽,這種入口也是很合理的。而物與物交互,無須討論人六識的觸發。
我們來分析線上到線下的輸出論,就是常說的電子憑證。當我們通過線下與線上進行交互,在線上開展了商務行為,產生了記錄這些商務行為的信息。而由于線上和線下環境的變化和多角色參與,輸出物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環節。
其實本質有兩點,第1就是承載訂單、支付、消費體驗等商務行為的信息要存儲在多個角色中(目前至少三個角色,分別是個人用戶、線下商戶、線上電商三者);第2就是這些商務行為的信息是可追溯的。
目前秒殺也好,團購也罷,最大的問題就在此。當線下商戶以不同原因“抵賴”(比如說,該線下商戶宣稱它的商品從來沒授權給某線上電商銷售),線上電商以不同原因把訂單“刪除”(比如說,告訴我們“由于操作員操作失誤,不小心把某商品標價為1元”),作為個人用戶怎么辦?所以,這就是關注線上到線下輸出物(電子憑證)的原因。
因此,入口論更多的是考慮人機交互的觸發行為,因為相對于物與物交互,人機的交互成本更低且更具有智慧性。而輸出論更多的是考慮線上與線下的快捷、安全性。
作為承載線上到線下輸出論的電子憑證要符合7個特點:1、目前最好基于手機;2、低成本數據通道傳遞;3、安全和標準;4、快速識別;5、商務多樣性的平等;6、低成本生成;7、個人用戶能夠快速通過眼耳身三識感知。
基于此,目前常見的基于手機的電子憑證實現方式有:1、數字串(含字符串);2、二維碼(含一維碼,三維碼);3、基于NFC方式。當然也出現了用聲波等其他方式實現電子憑證方式。
基于手機數字串(含字符串)的優勢在于簡單,容易作為傳統的密碼方式,可以采用短信方式傳遞,但最大的問題在于快速識別上,數字串需要人工輸入,不管是從外設輸入手機中,還是從手機中輸入到外設;其次它看上去就不象憑證,容易在交互中被別人記住,不適合長期作為卡方式存在,做多業務形態的電子憑證存在安全風險,因此目前基本常用于單業務的電子憑證業務。
而基于手機的二維碼,非常適合做多業務電子憑證(如圖),且不說它比數字串有更大的容量,更強的容錯率,安全性更高,單從用戶感受而言它就像憑證。
而且輸入方式采用識別,無須人工輸入,不管是手機去掃描二維碼,還是手機上的二維碼被其他設備掃描,都很容易。
基于手機NFC方式來做電子憑證,本質就是單一ID做憑證和手機技術發展的結合。
這里,我們需要說明一下,為什么手機二維碼比基于手機RFID方式做電子憑證更加適合?
目前很多人以為NFC的成本降低到和二維碼一樣,手機NFC方式將取代手機二維碼成為電子憑證的主流,那是因為他們對叫電子憑證的誤解。憑證的本質,是線上到線下的輸出論。回到本源,是記錄多樣性的商務行為發生或者完成的,用來證明該商務事項已經發生或者完成,以明確多方(至少三方,線上平臺,線下商戶,個人用戶)商務責任的。
看看目前基于手機NFC的應用,在沒被使用前,實際交易雙方(線下商戶的營業員和個人用戶)已經被知道是什么類型的業務。比如它就是一張儲值卡業務、門禁卡業務或會員卡業務,當個人用戶在交易場所使用的時候,拿出NFC手機,營業員基本上就知道她要給你辦什么業務,比如是現場支付、進門、會員優惠折扣。這就違背多樣性的商務行為。
但手機二維碼做電子憑證卻不是這樣。當個人用戶拿出手機二維碼在機具上被識別前,其實營業員不知道她要給你辦什么業務,是給你某個商品,還是給你權益。只有當識別被發生的時候,線下商戶的營業員才知曉。這就是憑證的多樣性業務原則,它不是單一性業務的支付。
除非NFC芯片分為很多扇區,同時這些扇區被不同組織定義,大家全部按照這些扇區來存儲不同業務憑證,而且改造識別機具先對手機NFC不同扇區的識別,再對業務識別。不然,基于手機NFC方式做電子憑證,只能被原來ID做憑證的基因限制住,就是定位在具體現場的單業務電子憑證中,不符合憑證多樣性原則。
由于電子憑證本身的低成本原則,手機NFC方式應該先定位于現場支付卡單業務應用(取代實體信用卡,儲值卡),不應該先定位基于多業務低成本的電子憑證應用上。
因此,在O2O時代,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移動寬帶速度提高,單業務電子憑證基本會體現在手機數字串方式,比如興起的團購,電影票選座,由于是單業務形態,一般就是某一方(業務方)主動發起,另一方(商戶)并不在意。
但一旦選擇手機二維碼作為多業務的電子憑證方式,業務本質發現了變化。我們舉目前手機二維碼電子憑證業務中最常見的集團采購業務舉例。從業務方(比如某銀行),它關心的多業務,應該是希望它的會員卡權限和它的營銷回饋等業務的商品覆蓋面廣,其實,業務方更關心的是用戶的行為和喜好,而不是商品本身,因為業務方本身不生產和維護商品;而從商戶方考慮的是,他們更關心的是商品或服務本身,因為他們知道吸引用戶使用或享受其門店,核心就是這些商品和服務,商品的選擇,改進和維護本身是他們關心的。都是以商品來引流,但著力點不同,業務方選擇用戶喜聞樂見的商品來引流,而商戶選擇不同渠道(比如不同業務商,不同網站等等)來引流。
在這樣的多對多業務形態中,對業務商、商戶、個人用戶對電子憑證的技術和服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就是多對多業務的存在,使二維碼作為電子憑證廣泛采用,我們在未來幾年內均離不開二維碼電子標簽和二維碼電子憑證生活(如圖:李先生的二維碼電子憑證生活)。這就是二維碼的入口論和輸出論。
很多手機APP上,因為由于不同的應用要求,既有識別軟件去拍二維碼(這是入口),又可以在手機上生成二維碼(這是輸出)。
基于二維碼入口的應用目前常見的是交換名片,上網,識別文本,溯源,比價等,前三者應用目前零門檻,后兩者主要是比后端線上強大的云計算和云服務能力。
基于二維碼輸出論的應用目前主要是基于線下商家資源做企業采購,線上生活服務類電商,社會化營銷等,這些應用需要強大的運營支持體系和業務能力來實現。
最后,作為個人用戶,如何區別二維碼入口(電子標簽)和二維碼輸出(電子憑證)這兩個應用?
二維碼電子標簽好比人的外衣,二維碼電子憑證好比人的內衣。外衣經常被別人看到所以備受點評,而內衣是自己感受且天天換洗。所以只要你不要干內衣外穿的事情,你手機上二維碼憑證就是你的隱私,不會象二維碼標簽那樣暴露在外面。
《萬物的入口》連載至此告一段落,正式版本將在7月面市。
(參考文獻:《二維碼的入口和輸出,兼談電子憑證內涵》,雷鋒網.2012.9.28. 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