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業的產品開發了一大堆,為什么銷量還是上不來?很多企業的產品花了很多錢設計包裝,為什么還是賣不好?很多企業花了大價錢組建了團隊,為什么銷量還是不理想?很多企業對此的第一反應是增加資金投入、調整銷售團隊。但其實通常情況下,這既不是資金的問題,也不是人力的問題。一切,都要先回歸到產品本身。是你開發產品的思路、運作產品的思路出了問題。這是一個如何看待產品的視角問題。
換個角度看問題
任何一款產品,都要有自己的主流消費群。但,即便你做了清晰的主流消費群的定位,例如你的產品針對女性,它的產品針對年輕人等等,實際上,這并不能解決你的問題。因為很多時候,產品的消費群是動態的。年輕人渴望成熟化、女人想干男人的事,老年人向往年輕化等等。當然,消費群的定位是必須的。
每個企業對它的消費者,實際上只做兩件事:一件事就是開發出產品,滿足需求;另一件事就是傳播信息,把產品賣出去。
這兩件事大家一直在做,有什么問題呢?
我們換了角度來講這個問題,你會發現:
產品經理開發產品之后,剩余的事情例如如何銷售、如何宣傳、如何推廣等等都交給了其他部門。而其他部門在產品基礎上開始做廣告、做宣傳、做推廣。
那中間如何銜接呢?
換個思路,我們會發現,一切皆產品,一切皆銷售,一切皆傳播。
你的產品為誰開發?
為消費者。沒錯。消費者的需求一般有兩種:一種是顯性需求;一種是潛在需求。而潛在需求往往才是真正的需求。
消費者很難回答他們并不知道的事情,所以,從正常的數據中得到一定是模糊的東西。而真正的高手,往往善于挖掘本質。
正像在過去沒有汽車的年代,你問消費者需要什么樣的交通工具,他們會告訴你需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馬,而不是汽車,因為他們不知道汽車為何物。
但如果你認為他們真的要的是馬的時候,你永遠也不會發明汽車,你只能不斷地去培訓出跑得更快的馬。其實,他們真正的需求不是馬,而是更快。只要有更快的東西提供,就能滿足他們。
真正產品開發的高手,會關注消費的深層次需求,而不是表面的需求。好的產品經理,在開發產品的時候,一定會把核心落到需求這個本質上面,而不是消費者。雖然消費者是最終的使用者,也就是我們的用戶,但需求的滿足才是你真正研究的對象。需求是明確的,但人會受到各種影響的。
你可以和消費者談理想,但沒有好產品提供給消費者,不解決使用者的實際問題,理想也是空想,談了也沒用。
產品不行靠營銷,無異于耍流氓。
產品研發靠什么?
產品有很多形態。理論上講,產品做好了,自然會有客戶。然而,怎樣才能做出一款好產品呢?
是需要大量的數據分析?還是眾多的頭腦風暴?
產品研發牽涉到消費需求的問題,例如誰是我們消費者?他們有什么特性?你要滿足他們什么需求?可以為他們創造什么價值等等。
這些內容可以通過很多資料的匯總、研究、分析來獲得認識。但資料的準確和工作的細致有關。但不管怎樣,都只是硬幣的一面。
牽扯的分析的時候,我們到底能分析出什么?這和分析者的能力密切相關,例如分析者的經驗。
群體往往不做決策。群體的能力是參差不齊的,觀點大多是不一致的。如果說我們可以通過群體的碰撞獲得更多的思考,雖然是對的,但是,產品定位是復雜的事情,不是依靠常規判斷就可以開發出優秀產品的。
如果說,大部分人都是平庸的,那么,真正的產品開發,更多的時候,沒有集體邏輯,只有個人邏輯。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企業換了負責人之后,由于產品的開發而起死回生。這在企業界是有很多案例的。
于是,我們發現,很多企業的產品經理就是企業老總,一個偉大的企業老總,往往就是偉大的產品經理。而作為偉大的產品經理,其個人的經驗、判斷力是決定性的。
產品研發要了解什么?
一款好產品要能解決用戶的痛點,但你怎樣去找到這些痛點和需求?為什么很多我們認為質量不錯的產品未必受歡迎?而有些產品或服務卻如此橫行?深層次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必須跳開傳統營銷,要上升到哲學層面才能解決。人性之中,對產品的深層次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只是你如何激活。所有的痛點需求,都可以歸結成人類的欲望。只是,我們如何滿足這些欲望?
人性有缺點也有優點。這主要是文化基因的影響和后天環境的影響。廣義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屬性。
人性又是什么?佛教認為人性就是:貪、嗔、癡;天主教將人性概括成七宗罪。
例如懶惰。我們勤奮工作是為什么?在競爭社會的架構中,一切努力是為了能夠享受美好,為了在某一特定時間內可以“懶惰”。
科技以人為本嗎?其實科技是以懶人為本的。一切的產品開發就是滿足消費者可以懶惰的理由,讓消費者更便利、更省力。
例如情色。誰能抵擋色情?為什么情色網站不會消失,即便顛覆了道德底線,仍然是如此地受到歡迎。一切都是偽裝,只有在情色面前才會原形畢露。甚至Facebook都是從泡妞網站開始的。
一些初創公司或品牌,在營銷手段上玩誘惑,玩性感,游走在尺度邊緣,甚至希望你抓,因為一抓就火。微信的搖妹子、優衣庫的視頻、陌陌等等。不過,即便看你的情色,但未必會成為你的用戶。當然,丟掉節操企業是難以走遠的。
例如貪婪。誰不想占有更多?誰不想獲得更多?營銷界一直在用這招而且從未失手。秒殺,抽獎,低價,免費等等都在充分激發著人類貪婪的本性。物美價廉存在嗎?但人們需要。
例如嫉妒。嫉妒產生的原因是貪婪,造成的后果是憤怒。嫉妒源于比較。當你發現,你當年的爛渣同學卻成為土豪,你想不嫉妒都難。營銷就是營銷人的弱點,羨慕、嫉妒、恨是最高的境界。獲獎、排名等等手段,都是在制造別人的嫉妒。不能制造嫉妒的產品也不是好產品。嫉妒能產生生產力。
例如傲慢。所有的人類行為,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都存在傲慢,只是我們未必發覺。但丁把傲慢作為第一宗罪。嫉妒產生的原因有兩方面,主觀原因是源于我們自身的貪婪,而客觀原因是其他人的傲慢。由于傲慢的普遍存在,每個人都能找到傲慢的資本和渠道,而每個人犯下的傲慢之罪也遠遠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例如偷窺。人類喜歡偷窺,不是嗎?我們為什么喜歡看明星?看名人?這就是偷窺的原罪。搞活動,拉明星來,就是滿足人們的偷窺欲,電視熒屏的真人秀等活動,強調現場直播,沒有劇本,迎合了普通人的求知欲、獵奇心。
偷窺是種病,但患者未必是真色狼。每個人的內心都隱藏渴望“偷窺”和“被偷窺”的因子。很多企業故意制造“偷窺”與“被偷窺”事件,也可以叫‘發酵營銷’,從而構建自己的知名度。
當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欲望,但未必都能實現,甚至根本實現不了。但它存在。例如很多人沉迷于網游,也是把現實生活中無法完成的事情在游戲中暫時實現,也完成了自己欲望的暫時滿足。
一個終極產品經理就是真正能讀懂人性的人,知道用戶內心最需要什么,當然不要突破道德底線,必須把握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