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新常態與經濟轉型
第三節 世界經濟形勢與主要國家經濟發展戰略 之三
三、中國的互聯網+戰略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是競爭高地。要實施高端裝備、信息網絡、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等重大項目,把一批新興產業培育成主導產業。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國家已設立400億元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要整合籌措更多資金,為產業創新加油助力;ヂ摼W將跳出一個行業的范疇,成為經濟新引擎。
(一)中國互聯網產業綜述
第一,20年來,中國形成了一批世界級領先的互聯網企業,為網絡大國向強國邁進,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中國雖然有許多世界“500強”企業,但拋開體制機制等因素,恒強者不多。高度市場化的中國互聯網企業面臨諸多挑戰,行業整體難以做強做優。
第二,互聯網產業正在成為中國產業創新的領跑者。創新是中國成為互聯網強國最稀缺也最需要的東西。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成就,是民營企業在風險投資、企業家精神和互聯網思維驅動下銳意創新取得的。
第三,中國互聯網產業一直以民生為落腳點,以應用為導向,善于發揮中國市場的優勢。中國互聯網產業是在市場驅動下形成和壯大的。與印度比較,它不是技術驅動,需求在外,而是以國內市場的內需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第四,中國互聯網產業正自下而上形成東方特色。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并非在照抄美國,而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中,不知不覺中正形成不同于美歐模式的東方特色。一是互聯網產業非常強調社會資本(關系和信任),在小世界網絡上(如SNS、微信等)疊加并創新了中國傳統文化(如儒家文化、浙商文化等)的人際關系模式;互聯網信用模式明顯不同于歐美契約模式;在產品和服務關系上,偏向產品免費而服務收費模式而非產品收費服務免費的版權模式。二是中國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不同于歐美,以網游、娛樂等為代表正在形成具有東方認同色彩的“酷”(COOL)產業,并已形成一定的軟實力,這一點與日韓相近。三是互聯網在農村的發展與各國都不同。沙集模式等展示出5000年的家庭經營被SOHO激活后產生的“農村讓生活更美好”的魅力;ヂ摼W改造提升傳統農業,在產業化力量之外,培養了信息化的第二個驅動力。我國已建成涉農網站2萬個,鄉鎮信息服務站2.5萬個,草根物流成為中國獨特創新。
(二)互聯網+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就互聯網產業相關政策來說,需要直面下述五個問題:
第一,轉變觀念,充分認識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
人們對互聯網的現代化實質普遍認識不清,總是把互聯網理解為工業化,因此流行互聯網是第X次工業革命的說法。事實上互聯網發展是信息革命,而非工業革命。中國工業化還有6年將基本完成,各行各業馬上都將成為廣義的互聯網產業(如互聯網金融實為信息主導的金融)。因此它不光是用變(強調信息技術“應用”),而且將是體變(強調轉型)。中國要實現的不是工業化意義上的現代化,而是信息化意義上的現代化。
第二,要確立面向互聯網時代的國家戰略。
應把國家戰略與國家信息化戰略統一起來,其中,強化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盡早將網民發展到12億,推進惠及全民的普遍服務。通過互聯網創新出的參與包容的分享型經濟,讓互聯網普惠民生,把中國夢的實現與利用互聯網的歷史機遇聯系起來。
第三,創新和完善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宏觀經濟政策,實現網絡強國發展目標。
首先要明確宏觀經濟從偏重速度發展,轉向速度與質量并重發展,將國民經濟的服務化,包括制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的現代化、農業信息化等,確立為互聯網產業政策目標。為此要改變當前把經濟發展質量片面理解為速度的“質量”的片面性,將效率和多樣化同時作為經濟績效目標,以更好聚焦質量本身,從而更好發揮互聯網產業的宏觀經濟效力。其次應明確產業的主導力量,以信息業為主導,工農業為基礎,推動各產業的互聯網化,即服務化,向高附加值方向轉型升級。
第四,確立適應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創新模式。
首先是在風險投資和軍民兩用機制方面,實現制度創新,為創新提供資本和研發機制上的保障。其次是推進精英創新(包括國家創新、企業創新)和草根創新(包括埃德蒙•費爾普斯所說的大眾創新和更新的眾包創新)的結合。第三是在產品創新保護(如知識產權保護)基礎上,發展更高級的服務創新機制(如云計算模式的產品免費服務收費),使創新面向高附加值。
第五,面向信息社會加強網絡安全和軟實力。
從就事論事水平,提高到充分認識信息社會規律水平上,加強網絡安全和軟實力。為此,要充分調動發揮網民的積極性和建設性作用。
(三)中國互聯網產業的決定因素
第一,互聯網產業的高速發展,將對中國產業現代化產生始料不及的影響。
根據中國現有人均收入發展趨勢判斷,民生需求有可能從重物質輕精神,向物質與精神并重方向演進,互聯網產業發展的重心,也會從制造業服務化,向服務業特別是信息服務業升級。
第二,中美互聯網產業的競爭,將發展為新型市場經濟的競爭。
在標準高地上,市場經濟準則將演化為供方的企業立標準與需方“市場立標準”(誰有市場誰說了算)之爭。在技術上,中國既要實現核心技術突破,也要保持對非核心技術的重視,以適應復雜的創新形勢。
第三,人的現代化將決定互聯網產業的最終面貌。
互聯網條件下人的現代化是一個復雜問題。主要變量在于,在分布式條件下人的現代化(信息化),與城市集聚條件下人的現代化(工業化),可能具有不同規律。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優勢——特別是像微信展現的優勢——不是偶然的,需要借助超越近幾百年尺度的大歷史觀。判斷背后的可能原因,這種現象背后同中國文化基因與高科技的特定結合有關。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互聯網產業有走得更遠的特別的原因。
本文系《二維碼:萬物的入口——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圣經》連載(22)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