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有三個屬于葡萄酒的節日,“國際莫斯卡托日”、“國際霞多麗葡萄酒節”和“世界葡萄酒日”。今天正是莫斯卡托日,這個節日由全球酒業巨頭嘉露家族莊園(Gallo Family Vineyards)發起,旨在宣傳莫斯卡托這個品種,鼓勵大家去嘗試莫斯卡托。
而隨著市場的商業化以及互聯網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葡萄酒節日被人們所熟知,例如4月17日的馬爾貝克日、9月18日的歌海娜葡萄酒節、12月31日的香檳節等等。“節日營銷”成為很多葡萄酒商家都在把握的動銷契機。在很多商家的認知里,節日營銷就是品牌深挖產品特性,然后貼合節日本身寓意來一場“漂亮”的品牌活動推廣戰役。然而,隨著越來越多商家的加入,節日營銷變得越來越同質化。
面對這樣的局面,商家更多的變成了“花錢買吆喝”或者“刷存在”,此外,隨著力度的降低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經常性降價促銷的效果也只會越來越差,甚至給品牌帶來負面——你不降價,消費者就不買了。
那么,節日營銷真的變成雞肋了嗎?不,其實節日營銷的價值仍然存在,只要我們找到“痛點”就能取得好的效果。那么什么才是“痛點”呢?就是“感情”,抒發像普通人一樣有血有肉的情感,這樣你的產品就能得到共鳴。
問題一:如何引發消費者共鳴?
某種程度上來說,利用節日寓意來引導消費者,效果是有的,但這只能算是個“癢點”,無法從根本上引發人們的購買欲。歌海娜日賣歌海娜,香檳節就賣香檳。對消費者來說沒有絲毫的興趣可言。
這時候,我們不妨“曲線救國”,從更加“親切”,更加“生活化”的情感出發,聯系節日,引發消費者的共鳴。
例如,對于“莫斯卡托日”,無論是商家還是消費者,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莫斯卡托”,這時,也一定有很多商家以“降暑”為賣點,推出各種“莫斯卡托禮盒”,再搭配點夏日喝莫斯卡托去暑的介紹?墒裁床攀“痛點”?可以是“壓力”,“單身汪”回家面對媽媽催婚的壓力,“不被領導理解的壓力,而這些壓力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面對并為之苦惱的,這些“生活化”的情感不是比“喝酒”更能引發共鳴么?而在節日營銷預熱的前期,商家就可以將這樣的“壓力共鳴”釋放出來。
當然,如果你問這些“壓力”該如何聯系葡萄酒,沒關系,看看后面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