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業調整期的持續,讓酒企和經銷商均面臨著重重挑戰,對于葡萄酒經銷商而言,洗牌在所難免。在此態勢下,根據市場調查來調整產品結構、確定主打單品,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葡萄酒經銷商而言,不妨充分整合資源,補充貨源。對于豐富性產品,以代銷或本地少量采購為主;對于市場暢銷產品,以本地采購為主;對于主推產品,則是整合性價比高且市場價格不透明的產品。
進口酒商要有所不為
對于葡萄酒經銷商而言,尤其是進口酒商,要把一手資源掌握在自己手中,獲取最大利潤率。
【案例解析】
李總是位于A市的葡萄酒經銷商,一直以酒窖的形式(200平米左右的單店)經營,為了培育自己的產品品牌,李總注冊了幾個自己的商標,為了使利潤最大化,李總走上了直接采購進口酒的道路。李總選擇了一家國外較大的酒廠作為合作伙伴,經過品鑒和權衡其酒款,他選定了一款年份酒,訂貨量為一個貨柜(約1 .4萬瓶),廠方答應可為酒瓶貼上李總自行設計的酒標。雙方簽訂合同后不久,李總就接到對方公司的通知,告知其選定的年份酒庫存不足,建議更換酒款。為了達成交易,李總退步,同意調貨。不久后,對方又生變數,告知李總,供貨還需再變更。李總很是費解,與其交涉,對方也表示遭遇這種情況實屬無奈,希望諒解。李總勉強同意,可一波來平一波又起,過了幾天,對方告知李總自行設計的灑標如果在法國印刷,每張需要2歐元以上.因為其設計的酒標相對復雜些。原來,李總為了顯得產品上檔次,設計的酒標有主標、副標、燙金和凹凸等工藝,李總定的酒的價格不過才1.6歐元一瓶,酒標比酒還貴,李總無法接受,提出自行在中國印刷酒標,印好后發到對方灌裝廠,對方也同意了。
酒標快遞漂洋過海抵達后,問題接踵而至。對方告訴李總,酒標重量超過了十克,貼標機器只能貼十克一下的酒標,超重酒標貼上去后,酒標會卷角。而且,酒標表面沒有覆蓋一層膠,在運輸過程中容易磨損,導致酒標沒有賣相。
李總萬萬沒想到,認為對方服務質量太差,對客戶關注度不夠,不能滿足客戶的合理訴求,決定終止合作,雙方協議中并沒有約定罰則,因此陷入官司的漩渦中。
事后,李總了解到,對方國家的灌裝廠一般會有不同的設備,貼不了十克酒標的機器是老式生產線,新式生產線完全可以駕馭。
經銷商不妨先成長再獨立
這個案例說明了什么?一個貨柜的酒,國外大供應商不重視,服務也相對薄弱些,配置的資源也相對較差——老舊的生產線。
此外,網點少的經銷商直接進口還面臨報關問題,選擇報關企業不專業的問題。
去年,成都的張總就是因為在上海報關兩個貨柜,夏季到貨,報關速度太慢,貨柜在碼頭擱置對間較長,導致灑體暴曬一周,貨提出來后,導致五分之三的酒漲塞、發酸,直接報廢,損失嚴重。
由于缺乏分工合作意識和專業知識儲備不充分,不少國內進口酒商在葡萄酒經營上缺乏持續性和創新思維,以上案例就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
在國外自購環節,由于進口酒商的網絡不鍵全,有的規模較小的進口商的年銷售量不足2個貨拒,單獨貼牌則不經濟。因為商接進口要承擔進口酒貨不對路、路途變質、關報檢不暢等風險,小規模酒商做好銷售是第一要務,要允許上游廠商有合理利潤。
此外,經銷商要經營國外貼牌酒,還要考慮自己的品牌推廣能力。不是鎖定了性價比較高的進口酒就能一勞永逸,在當地實現動銷關鍵還是耍有品牌打造能力。有經銷商認為,依靠團購可以解決問題,當然,團購可以仰仗舊有的關系,第一批、第二批可以,要長期做這個生意,除非有良好的性價比和品牌知名度。
因此可見,進口酒經銷商要注意以下幾點:
營業額達不到千萬以上的經銷商沒必要境外直采,代理品牌為不錯的選擇;
網店數量達不到一定的數額,沒必要OEM運作,量力而為;
沒有健全團隊、沒有商貿公司支撐的經銷商不適合開展OEM運作;
前期可以找一些專業的進口商或品種齊全、進貨規模大的進口商進行合作,一來可以學學專業知識,二則綜合進貨成本也相對較低。 ’
進口酒商的定價策略
在大眾酒風行的當下,進口酒商在解決了供貸問題后,定價就成了擺在其面前的第一要務。進口酒商背負著店面運營日常開銷、商鋪租賃、員工工資等重重成本,要周密計算店面的運營成本,分析競爭者的定價,因為其他連鎖業態和零售業態的價格是定價的參考和依據,進口酒商可以派專人收集這些信息,將自己的酒品定價歸于一個合理的區間。
經銷商要嚴格采購組織與流程,對新酒品不斷開發,及時淘汰滯后酒品。酒品是經銷商生存和獲利的源泉,也是與競爭者決勝的關鍵。隨著銷售者需求的日新月異,非名牌酒的生命周期的縮短成了不可避免的趨勢。
因此,適時進行新品的引進與滯銷品的淘汰,使酒品組合能夠進行不斷的良性循環,以維持并增強酒品競爭力,就成了經銷商經營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引進新品時,要掌握酒業市場動態,特別是酒品的咨訊,才能掌握市場脈搏,導入適銷的新品,及時掌握上級。酒類經銷商必須用心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新品的資訊,獲取有效信息。
有的經銷商為了在經營過程中提升營業額,常常盲目地追求酒品組合豐富化,但是若處理不當,常常會造成部分酒品產生滯銷的現象,進而影響營運資金資金的周轉,降低績效,妨礙賣場外觀,連帶降低商品利益。
所以,滯銷品的有效即時處理,對零售業者而言,實在是一項極為重要的課題。
上海經營酒窖連鎖的王總,對每個欲進店的酒款單品收取500 - 1000元不等的進店費,一般是先鋪貨,賣后結算,這樣就阻隔了一批不具實力的品牌進入,進店后每款酒有3個月的考察期,對新進店酒款實行lO%的末位淘汰。
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優勝劣汰,讓更為優質的酒品接受市場的檢驗,提升整體利潤率。
進口酒商的選品策略
某沿海城市,進口酒盛行,當地的經銷商累積了豐富的酒水銷售經驗。
張總就是其中的一位,在進行進口酒連鎖店的經營過程中,尤其獨到的選則產品原則,值得廣大進口酒商學習。
產品選擇原則:根據市場調查報告,酒品以法國酒為首,西班牙酒和智利酒也有不少消費者喜愛。因而,張總在選品時進行了綜合考慮和衡量,法國酒占比達到65% - 70%,意大利、德國、美國、西班牙、智利酒等占比30% - 35%,國產小酒莊、南非葡萄酒等暫不考慮。
產品分為標桿產品和利潤產品。標桿產品充分凸顯了店面檔次,加價要低;利潤產品則是選擇價格相對不透明的產品,可以加價高些,作為主推;自由OEM,可以作為進一步的補充。
外資大公司的產品多為名品,不需要花大力氣推廣,而且能顯示店面的專業性,不會讓客戶覺得店面經營偏門,但備貨要少,對于要貨量少的客戶給予選擇面要寬。
小公司的貨源有時不穩定,但價格不透明,利潤相對較高,需要備貨較多,對于要貨量大的客戶選擇面較窄,這時就要推薦主推產品。
張總對于客戶的具體選品,有獨到的見解:
盡量少進貼牌酒,經營國外品牌酒和酒莊酒要占據中高端酒的主力,占比70%;
要把VDT級別的酒款進貨價控制在25元- 35元區間,把VDP級別的酒款進貨價控制在35元- 40元區間,把一般的AOC酒款控制在50元以內;
名專酒一定要行貨貨源,手續必須齊備;
產品要有廣泛性,盡可能覆蓋日常消費者熟知的產區;
要有大多數知名產品,用于確立價格標桿;
主推產品要充分地考慮利潤。
在酒業調整的時下,進口酒經銷商要不斷調整自我、適應市場變化,只有以變應變,才能擁抱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