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一名酒商向筆者抱怨:他所銷售的一個葡萄酒單品,被一家電商公司作為尾貨給低價在電商平臺拋售。不少客戶都在這個平臺上看到了這個價格。這不僅讓這個單品的價格透明了,也使得好多經銷商找他抱怨,讓他頭痛不已。
筆者發現,這種問題在葡萄酒行業并不鮮見。一個電商平臺的負責人告訴筆者:這種問題非常普遍,因為葡萄酒的貿易屬性很強,國外的多數酒莊都不會像白酒那樣去控價。因此即便碰到這種情況,經銷商也投訴無門。
上海品酒匯商貿市場總監常亞楠表示:這種問題非,F實,也很難解決。我認為這里涉及到一個商業成熟度的問題。如果未來中國的商業市場成熟了,應該不會出現這種情況,而現在追逐短利的公司還比較多。
如果真是尾貨,就向客戶發函件解釋
常亞楠所在公司就遇到過類似事件。他向WBO介紹:以前有一家企業賣我們的產品,價格非常低,嚴重影響到我們的客戶,客戶投訴也很多。
至于如何解決?我們發了一個律師函,并蓋上了我們的公章。函中表示這家經銷商銷售的是老版本產品,我們做過調解,但對方拒絕接受調解,因此我們停止了跟他合作。不少客戶還是接受了這份律師函。
北京龍澤上谷葡萄酒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欣新表示:經銷商應該首先試圖了解到對方的量大不大,如果低價方不能持續有貨的話,影響也不會太大。這時候就做一些冷處理,比如向客戶發函件,說明那些貨是品質有問題、量不大等等。
如持續亂價,最好停止進貨
但李欣新同時指出:如果對方持續有貨,那就很難受了。這時候我建議最好的辦法還是放棄。反正市場上酒很多,經銷商也要吃一塹長一智,找品牌要找靠譜的產品和靠譜的上游商家。
“最容易辨識的,就是這個商家能夠持續維護品牌并未品牌宣傳進行投入,為教育消費者進行投入。這說明這家進口商是對自己產品在意的。持續亂價的可能性則不會太高。”李欣新指出。
唐山美度1855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董懷成也表示:如果遇到這種產品,我也不會降價,客戶問到會用一些理由搪塞過去,譬如網上的是包裝殘缺品、是有問題的批次等等。但未來我不會再進這個進口商的貨了。讓這款產品低調地慢慢消失在我的酒單中。因為一個守規矩的代理商,會對旗下產品有一定價格掌控的。
如真是大品牌,不用擔心低價
不過,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酒商表示:許多真正的品牌事實上在中國是有限量的。即便出現這種問題,我都是可以承受的。而且價格是可以拉回來的。舉個例子,富邑在五大進口商的時代,我們做Penfolds時大家都在讓利。但TWE財年是7月1日才開始,到了中秋節的時候,大家都沒有貨,那時我有貨,價格就可以輕易拉回來。
“因此,在代理一款產品之前,一定要做好評估——這個品牌是不是真的在市場上中有‘品牌血統’的。如果有,即便出現這種問題,我也無所謂。如果沒有,我則不會代理。”這名酒商說到。
治本:選擇上游供應商切記要謹慎
不少酒商仍表示:這樣的事情更多還要防患于未然,謹慎選擇代理商。
常亞楠指出:第一,一定要選擇有實力的商家去合作,他們的葡萄酒產品一般情況下在很多區域不會成為尾貨,即便在有些地方產生尾貨,前期也會有相關合約進行價格約定。第二,在選擇跟某個進口商或廠家合作時,一定要選擇在合同上約定,如果產品出現非常低的價格時,廠家要進行賠償。
“產品拋貨,一般出現在碎片化的小型貿易商中。因為對貿易商來說,我只是為了賺差價,能掙一筆是一筆。這也是低價尾貨出現的根本原因。”常亞楠說到。
李欣新也指出:對于靠譜的進口商而言,保護酒商合理的利潤是他們很重視的一件事。如果沒有這一環,說明這不是好的品牌,沒必要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