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產品營銷,把迭代、場景、服務打造好,有了這三駕馬車,再加上品牌的勢能,才能真正踏上風口。
我在《還在做產品營銷?該醒醒了》一文中講了,不應做產品營銷,因為那是無用功,營銷是品牌端的事。那問題來了,產品不做營銷做什么呢?
產品核心職能是高頻迭代
目前看來最成功的商業定律是(沒有之一):高逼格的品牌營銷+高頻次的產品迭代。誰越接近這個定律,競爭力越強,也將成為市場上無可匹敵的王者。
蘋果在向全球最成功商業公司挺進的路上,很好地詮釋了這一定律。當年,每次喬布斯在推出高逼格的品牌營銷活動+iPhone系列產品迭代發生后,蘋果公司的市值及利潤都會被推向一個新高。在后喬布斯時代,當蘋果公司的勢頭稍緩。中國最為成功的商業公司——華為成為這一定律成功的接棒者,旗下榮耀、P、Mate三大系列手機同時高密度高頻次的產品迭代,又將產品迭代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同時伴隨的是其越發嫻熟且高逼格的品牌營銷:簽約性感女神斯嘉麗·約翰遜作為其產品代言人,與豪華汽車品牌保時捷聯合推出萬元以上的高端手機。當華為成功接棒高逼格品牌營銷+高頻次產品迭代后,華為亦成為中國最為成功的公司,其利潤超過“BAT”的總和。在品牌營銷與產品迭代上稍遜的“小米”,也已成為這個時代成長最快的公司。
反之,在這兩個方面或其中某一個方面表現蹩腳的公司,都受到了市場的懲罰:要不深陷泥潭,要么正在退出這個時代的舞臺。比如寶潔,盡管其擁有數不勝數的產品迭代能力,但因為其品牌營銷的平庸與低劣,導致了自己的全線潰敗。還有那個出產了“錘子”手機的羅永浩,盡管其擁有很高的品牌號召力和品牌營銷能力,但其產品迭代能力卻差的一塌糊涂,只留下其倔強的背影后狼狽退場。
高逼格的品牌營銷+高頻次的產品迭代,是最成功的商業定律,以后衡量一個企業的段位或是競爭力如何,用此公式一套用即可。所以說,竇老濕一再強調營銷是品牌的事,產品最主要的職能做好高頻迭代。
說到這里,有人發現了一個細節:竇老濕,為啥不說產品創新或是迭代創新,而只說產品迭代呢?
真是有心人,又問了一個好問題。產品迭代相對容易,也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比如屏幕大了點、薄了些,都是迭代,對于企業來說難度不大,消費者也更容易接受。但你要沒事玩創新,風險與代價就會成倍放大。再拿手機舉例,手機可以用來支付,手機屏幕摔不壞,都屬于創新范疇,你想想要完成這樣的創新需要的代價有多高吧,即使你悶著頭完成了創新,很可能有人已經先你一步,或者市場已經不需要這種功能了,你不就傻眼了?這樣的商業案例很多,比如索尼、松下在拼藍光技術時,由于網絡下載和視頻的進步,大家不需要DVD了,甭說藍光了,企業就徹底悲催了。
所以,產品一定將迭代放在首位,高頻快速迭代,創新作為長期戰略儲備而不能作為短期競爭力,如果本末倒置,后果很嚴重。
讓產品擁有自己的消費場景
線上的職能更多是形象傳播窗口,真正的交易還是要在線下完成,所以場景體驗很重要。沒有場景的交易就像開車不能上高速一樣,沒有高潮,這樣的交易嚴格來說不能叫交易,只能算是買賣,低價買來在線上加點價賣而已。
而真正的交易都是需要場景的,為何“王品”牛排一塊可以賣到200,你的牛排還不足人家的零頭?為何大家愿意到萬達廣場購物,因為場景!為何“三只松鼠”要全力進攻線下店,因為場景!再不做場景,市場就被“良品鋪子”給搶完了。即使產品競爭力強如蘋果,沒有旗艦店對其也是場災難。
所以,讓產品有屬于自己的消費場景是何等的重要。場景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專賣店、旗艦店;一種產品小、SKU沒那么多,這樣的場景就是產品包裝,包裝就是產品的消費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