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葡萄酒在國內一二線市場已經逐步打開并形成了一定競爭力。未來,隨著葡萄酒在國內酒類行業潛力的進一步顯現,三四線市場必將成為酒莊、進口商、經銷商渠道下沉、競相爭奪的一塊“蛋糕”。
筆者觀察到,一批三四線市場的葡萄酒感興趣的消費者已經率先行動起來,紛紛試水當地的葡萄酒市場,但是由于理念不成熟、資源不平衡、定位不準確等原因,這些初學者都不同程度地碰到了困惑。
筆者認為,從普通消費者到葡萄酒愛好者再到葡萄酒行業擬從業者,這是葡萄酒消費者逐步進階的三個階段。不同階段碰到的困惑會有所不同。下面,分別來看一下。
01、普通消費者的困惑
——繞不開的翻譯謎團與躲不過的信息陷阱
葡萄酒作為西方文化的產物,其在向中國輸入的過程中,必然涉及到語言轉化問題。翻譯的標準化、規范化與一致性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普通消費者對葡萄酒文化的接收效率。
在國內,chardonnay被譯為霞多麗或莎當妮,merlot被譯為美樂或梅洛,初來乍到的普通消費者面對類似的翻譯肯定會問“到底是什么”。這還只是簡單的國際品種翻譯,而葡萄酒世界里繁雜的品種、產區、法規等專業術語的翻譯往往讓人應接不暇,西班牙、意大利、德國等舊世界國家語言的翻譯相比英譯漢更是讓人頭痛不已。
在目前國內發行的葡萄酒著作、譯本和教材中,同一個術語所對應的翻譯五花八門,書與書之間不一樣,公眾號與公眾號之間不一樣,甚至同一個系列的教材前后也不一致。當業內人士樂此不疲地在將barbaresco譯為“巴爾巴萊斯克”“巴巴萊斯科”“爸爸裸時刻”“爸爸來死磕”時,普通消費者心中的謎團怎能繞得開。
再看信息陷阱。
三四線市場普通消費者剛剛接觸葡萄酒世界,他們的朋友圈里幾乎沒有人談論葡萄酒,現實中身邊也很少有人主動消費葡萄酒,他們獲取相關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主要包括網絡媒體(網頁、公眾號等)和店鋪宣傳(商超、實體專賣店、網購等)兩部分。
從網絡媒體遭遇的信息陷阱,沖擊的是普通消費者對葡萄酒世界思維上的認知,一條錯誤或不完全正確的信息可以輕而易舉、先入為主地在消費者腦海中落地生根,而要去糾正這樣一個消費者已經建立起來的錯誤觀念,可能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從店鋪宣傳遭遇的信息陷阱更多的發生在普通消費者實際購買葡萄酒過程中,沖擊的是普通消費者葡萄酒的第一直觀感受,僅需要幾次“難喝”的體驗或貨次價高的經歷,就足以扼殺普通消費者對葡萄酒的興趣,讓他們敬而遠之。
建議:
1.由葡萄酒行業內具備影響力和輻射力的官方機構或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牽頭,由公認的國內知名葡萄酒專家顧問組成團隊,協商建立標準化的常見葡萄酒術語中文翻譯目錄;
2.三四線市場葡萄酒協會聯合當地最有影響力的公眾號和微博等社交媒體發聲,推薦適合消費者學習的葡萄酒大號、微博或相關文章,普及正確的葡萄酒入門知識,及時糾正媒體上出現的錯誤言論和消費者認知上的誤區。
3.三四線市場葡萄酒協會聯合本地酒商制定行業規范,公布行業聲明,鼓勵本地商家分別推出數款符合普通老百姓口感和消費能力的引流產品,引導和培育普通老百姓葡萄酒消費習慣的養成。
02、葡萄酒愛好者的困惑
——不平衡的學習資源分配
除了通過書籍和網絡進行自學外,葡萄酒愛好者的學習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四類:一是培訓教育機構及產區協會的認證課程;二是各類酒展、品酒會、大師班;三是國內外酒莊游;四是自發組建的學習小組、興趣小組、盲品小組等。
三四線市場的學習資源分配相較于一二線市場尤其是北、上、廣、深而言及其欠缺、極為不平衡。三四線市場的葡萄酒愛好者周邊幾乎沒有可以一起學習交流的朋友,他們的學習往往是孤軍奮戰,缺少共同學習的氛圍和樂趣。
他們要想去參加培訓認證課程、參觀酒展、參與品鑒酒會,必然需要前往附近的一二線城市,最有可能選擇的是北上廣深,但很多時候又會因為日程沖突、路途成本等原因不得不取消,能參加類似活動的機會少之又少,個人的知識面得不到擴充,品鑒能力得不到鍛煉。而在他們當地舉辦的所謂葡萄酒培訓、大師班、品酒會等,無論是規模還是質量都滿足不了需求,此類活動有時會因報名人數不足難以舉辦,有時會因不夠專業正規難以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