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崍臨邛酒廠即將拍賣、高洲酒業資金鏈緊張、茅臺鎮中小酒企或五成停產……11月,這些信息把業內外搞得仿佛世界末日來臨,草木皆兵。
日前,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對“新常態”進行了權威解讀,界定了新常態的三個基本特征:增長減速、深度調整及風險顯露。“新常態”的特征,對中國酒業同樣適用!如此推之,有的酒企就該在“新常態”中死掉!
過多地分析原因已經于事無補,但切中要害仍是必要的。中國白酒業“黃金十年”中究竟誕生了多少“非市場生育”的中小酒企?比如,白酒生產作為國家限制類發展項目,很多地方卻都覺得你這個地方應該限制,我這個地方可以不限制。于是,白酒生產許可證的異地技改“轉讓”便曾盛極一時。
潮起潮落,乃自然法則。潮起時做出的錯誤決策,潮落時就得自己埋單,這是市場法則。但大家都不愿面對現實,企業不服輸,撐下去、活下去,想要遇見柳暗花明;銀行不甘心,繼續投、加大投,意欲迎來一線生機;地方政府不認賬,扶大、扶強,期待重回白酒黃金時代……
如果說這是一場瘟疫的話,那么,注定有的酒企會夭折,注定有的酒企會病入膏肓,注定有的酒企會“躺槍”……總之,既然是瘟疫,就會傳染,想要獨善其身,難矣!
投不投產,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一方面,市場存量仍然十分巨大,短期內未必能夠消化。另一方面,眼下缺的不是酒而是酒的市場,一些地方基酒收購單價甚至已經低于釀造成本。這就是“增長減速”,關鍵是“勢”,勢不可擋!
從自有資金到民間拆借,行情高漲時一切問題和矛盾都被掩蓋了。銀行貸款就是壓垮酒市的最后稻草。政府也得有所表示才行。鼓鼓勁、打打氣,頂多算是隔靴搔癢,輸血、造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謂“扶大”、“扶優”、“扶強”,也成了順水推舟之舉。上輪白酒風波如此,這次,恐也在劫難逃!這就是“深度調整”,關鍵是“度”,審時度勢!
市場困局是這場博弈的分水嶺。對數量龐大的中小酒企而言,真正的市場是過去從未涉足的“雷區”。現在說做就做,沒有那么便宜的事!一些企業無奈之下,只好縮回到原來的軌道上。殊不知,只有面臨絕壁之人,才有華麗轉身的一天。這就是“風險顯露”,關鍵是“機”,一線生機!
冬至即將到來,白酒業的“寒冬”也隨之姍姍來遲。有的酒企肯定會在“新常態”中死掉,所不同的是,死得明白,死得其所!
春天向左,白酒往右!一年之計在于春,也許2015年將會是白酒產業在深度調整中穩步發展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