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白酒最重要的旺季,很多經銷商朋友卻反映動銷不暢。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酒仙網銷售的“三人炫”突破百萬瓶大關,糖煙酒周刊喊出20天要賣1個億酒鬼酒,華澤控股的李渡酒業兩月不到銷售千萬,甚至縣級酒企閣老貢出品的靠上酒也能月過萬瓶……有些數據雖然被業內質疑,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案例均是白酒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有效嘗試。歐陽認為應該對這些現象進行更加廣泛的討論,而非等塵埃落定之后再研究。
互聯網思維,是一個被談爛的詞,尤其是在行業調整中白酒行業。歐陽認為,互聯網思維,其實就是“用戶思維”,狹隘的講,就是愿意為產品買單的人的思維,而不是網友抑或是受調查人的思維。真正注入“互聯網思維”的產品,渠道應該是盡量扁平的,即產品從出廠經過“配送商”直接到消費者,而非經過代理商加價后再到消費者;真正注入“互聯網思維”的產品,應該與購買者盡量互動,從購買前到使用中直到再次復購,只要消費者想找到生產者互動就能盡快找到并得到及時反饋;真正注入“互聯網思維”的產品,應該能夠解決“二輪傳播”及擴散的問題,擺脫對創始人及推廣人員的依賴,真正實現“使用者即傳播者”。
渠道扁平是產品微利的必然結果。互聯網產品,尤其是中國的互聯網產品,往往先以價格開戰,任何一款網絡爆款,性價比非常高,讓每一個想買此類產品都很動心。如果一款產品的性價比非常高,意味著出品方根本沒有太多的利潤,甚至在除去推廣、引流、策劃、物流等費用后,幾乎是不掙錢,甚至是賠錢,因此很難留有充足的費用來養渠道,這就意味著渠道充當著“支線物流”的作用。不掙錢的買賣是不道德且不長久的,因此回過頭來看,爆款產品的背后又獲得了什么?企業戰略的嘗試,產品品牌的提升,運作團隊的鍛煉,消費客戶的積淀,而這些統統沒有花太多的錢,而隨著未來精細化管理,規;a及相關產品的銷售勢必會產生巨大的利潤,而這些利潤是否能夠持續,則基于爆款產品打造時的牢靠基礎。
互動交流是黏住用戶的必然手段。提及互聯網產品,不得不提參與感。參與感僅僅是用戶的感覺,參與其中的人未必會有參與感,不參與的人未必沒有參與感,核心其實在于用戶能感受到產品生產者對自己的尊重。筆者曾經做過數次實驗,酒局的時候拿標版的名酒(飛天、普五等)請大家給予意見時,有人感覺度數高,有人感覺度數低,有人感覺瓶型不錯,還有人感覺名字不好,歸結一句話,眾口難調,千人千態。用戶參與,從酒體到瓶型再到包裝最后到銷售,任何一個環節理論上都會與用戶進行互動,可在具體實踐中唯有包裝最容易實現,即包裝的可定制化。酒企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包裝的快速全面化定制,實現用戶對場景用酒的炫及禮物通路的情;咏涣鞒齾s定制,還包括微博、微信的互動。切記互聯網白酒的關鍵是大多數人的滿意,不如一小部分人的狂熱。
使用傳播是持續增長的必然過程。傳播的范疇很廣泛,有新聞、事件、公關及體驗等,而對于白酒而言,飲用是最好的傳播。新品牌的酒水開發市場時,總會有幾次比較大型的品鑒及送酒活動,其目的就是希望所謂的“意見領袖”能夠給予新品牌以“口碑傳播”;ヂ摼W的產品,在一輪或者二輪傳播之后,從復購率就能就能判斷該產品是否能夠持續。復購率的基礎在于超出預期的酒質,復購率的必要條件在于用戶能否及時找到出品方。使用者即傳播者,意味著購買者不一定是使用者,使用者也未必是購買者,在使用傳播之后,自然增長的購買或許來自于購買者、使用者的朋友圈。沒有快速的使用傳播,互聯網產品就不會迎來持續快速的增長。
行業持續調整的根源在于產能過剩、用戶斷層,在移動互聯的沖擊下,或許只有茅臺、五糧液這樣具備強烈文化屬性的品牌依托品牌勢能而動銷,而那些被廣告、故事成就的品牌將會逐漸消失在用戶的記憶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