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萬眾矚目中召開,其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一出,即在全國范圍內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沖鋒號”。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一年間,沒有任何一個詞的熱度可以與“改革”相媲美。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工作,進入下半年以來,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浪潮在全國各地加速推進。借力混合所有制解決自身經營效率低下問題,提升企業市場活力,已經成為國企轉型發展的改革重點。
對于中國酒業而言,在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的背景下,混合所有制改革為酒企突圍提供了一條突圍的出路。而對于如何進行混改,酒企基于自身的實際選擇了一攬子計劃與漸進式改革兩條不同的方式。
不過,在不同路徑的背后,該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提升企業治理的實效,如何解決好混改后的發展問題等,酒企混改所面臨的課題是相同的。
調整期下的“混改”出路
一個產業的發展與宏觀經濟走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宏觀經濟的發展從大方向上影響著各行各業的前進勢頭。
當下,宏觀經濟一方面承受著經濟下行的壓力,另一方面也面臨著經濟結構轉型與調整的巨大壓力。短期內,宏觀經濟不會形成新的快速上升趨勢,經濟專家將現階段的宏觀經濟總結為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
白酒行業所處的發展環境,與宏觀經濟的表現高度相似。自2013年開始,隨著多年來行業非理性發展、癥結積累所帶來的非理性繁榮的結束,白酒行業結束了長達十年的“黃金十年”高速增長期。而整治“三公消費”、“禁酒令”等政策措施的出臺成為壓垮白酒行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后,行業從下游經銷商到上游生產商甚至是配套商逐漸感受到來自市場的陣陣寒意,無論是高端政務消費的迅速萎縮,還是業績的增速放緩乃至負增長都讓酒業意識到產業深度調整期的到來。
如何在所謂行業調整期的“冬天”順利過冬,提早走出調整的陰影,成為行業企業共同面臨的一個課題。
于是,尋求在腰部市場突破,發力大眾酒市場,進行O2O模式試水,推出酒水定制服務等成為酒企的應變之舉。
到2013年下半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未來發展一錘定音。雖然大眾對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政策并不完全理解,但是在各地政府、酒企看來,這無疑是一大利好信號。
據了解,混合經濟概念最初是漢森在1941年發表的《財政政策和經濟周期》一文中首次提出的。這一“公私混合經濟”在19世紀末期以后的西方各國漸成主流。這一經濟模式下既有私人資本也有國家資本,既能夠發揮市場“看不見的手”的自發調節作用,又能讓政府發揮“看得見的手”的積極干預調控作用。
這一模式應用到我國就是混合所有制經濟,這一制度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實現形式,是長期化的制度安排。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2012年底,全國90%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央企及其資企業中,混合所有制企業比例接近57%,這一所有制經濟已經在國民經濟中處于主要地位。
但是,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還沒有達到自主、自然的狀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要繼續推動混合所有制釋放更大的活力,帶動宏觀經濟科學健康發展。這一來自決策層的信號迅速傳遞到全國各地,并成為酒企轉型的一個方向。
路徑:一攬子VS漸進式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一出,各地政府、各個行業都行動起來,白酒行業也不例外,一方面地方政府推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另一方面白酒企業積極投身混合所有制改革。
政府中較早推出酒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是傳統的酒水大省四川和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