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屆糖酒會終于落下帷幕了,本年度白酒行業真的沒有什么看點。去年還有小酒的滿天飛和珍酒的大壇妹關注狂潮,今年春糖雖然白酒廠家也蠻拼的,但是忙著作死的也不少。
說到作死的白酒企業,我不得不要說一下董酒,可以說這是當前作死中的極品,古董級的作死企業!擁有眾多無可比擬的殊榮,比如老八大名酒,國家保密配方,獨特的董香型,130多種名貴中藥材入曲……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傳家寶,卻沒有讓董酒獲得很好的市場份額。
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和幽幽沱牌一起唱響中國之后,這個企業一直處于各種找不到北中。不知道是中國白酒叢林太大,還是因為企業沒有了指南針,總之讓人揪心。在成都朋友聊天中,有大佬談及董酒說2014年銷售才1個多億,不管數據是否屬實,對董酒來說都是蠻大的打擊,就連我這個略懂董酒的人都忍不住替他惋惜。這么少的銷售金額,如何能夠承載董酒的未來?
1997年:董酒崩塌,振業入主
20世紀90年代盛極一時的董酒,因為老董事長的辭世,管理的松弛和內部的混亂,讓這個名門之秀迅速崩塌,一度停止生產,市場迅速萎縮。面對迅速崛起的市場經濟和川酒軍團一路高歌走向全國,這個輝煌的品牌卻漸漸淡出了人民的視野,成為一個不為人知的小酒廠,茍延殘喘在遵義城的山水中,甚至到了資不抵債的境地。最后地方政府不得不將其拱手讓給深圳振業集團,以維系董香一脈的香火。
但是1997年入主董酒之后的深圳振業到2007年總共10年時間里,除了在資本上給予了一些注入之外,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董酒市場營銷的問題,甚至連生產都沒有恢復,只是保留了一部分生產,為董酒延續了10年的光陰。也就是這10年,讓董酒徹底從中國消費者的視野中落幕,曾經一度客商云集人流鼎盛的“董苑”,也在這十年中變成了雜草叢生的廢苑。
老謀深算的振業接手了這個燙手山芋之后,才發現原來白酒市場不是那么好玩的。本想迅速做出一點業績,然后運作上市,但是沒想到生不逢時,在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以及國內市場環境下,中國白酒迎來了1998年到2002年中國白酒第一輪調整,這讓深圳振業這個“霸王”不得不選擇別姬,選派了一個大內總管留守,對董酒進行美其名曰“保護式”看守,不生產不營銷,只是保留部分市場。
2004年:命不該有,董酒再入冷宮
讓振業萬萬沒有想到的是,2003年起中國白酒市場又開始了新的增長苗頭,此后一直增長到2012年。如果這10年時間里,振業抓住機會奮力一博,也許董酒這個老酒完全有可能老樹發新芽,重新煥發昔日榮光。
也不知道是董酒命里該絕,還是振業命不該有,好不容易過了行業“大姨媽”期,沒想到2004年7月23日一場大火,將董酒保留下來的一點嫁妝——240噸基酒付之一炬,這讓很多原本對董酒振興還存在幻想的人,夢想徹底破滅了。
基酒也沒有了,恢復生產需要投入大量的費用,市場營銷也要投入大量的費用,可以說前途未卜。而且振業作為資產管理公司,根本不懂酒。
就這樣,這個1992年酒突破1萬噸工程的老八大名酒,比茅臺突破萬噸工程還早的董酒,只能選擇繼續被雪藏。冷宮啊冷宮,本宮一直都在冷宮!
就這樣一待三年又過去了,中國白酒黃金發展期的三年,徹底與董酒無緣了。到了2007年振業才又想起來了,遠在黔北的山里還有一個董酒,這么好的市場環境,如果再不弄的話,就徹底沒有機會了,可能連轉手的機會都沒有了。
2008年:辛辛苦苦干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精明的振業,似乎看到了什么機會,于是乎找來了白酒包裝界的泰斗花了兩百多萬設計了兩款產品,然后又從廣東找來了一支營銷團隊,全面進駐董酒。
這個營銷團隊還是蠻拼的,而且也很專業,但是對于一個老酒廠,一個沉寂了10年的酒廠,要想迅速起銷量其實很難,而且那個兩百多萬設計的產品,價格定在300多元,其實蠻難銷售的,因為劍南春也不過是200多最好賣,中國白酒當時最暢銷的價位是60-80元,有口子窖等各種名酒及區域酒占據著。
當時大家都在沖擊的價位是100元價位,以洋河海之藍、五糧春為代表的價位層,兩百元價位層成功的產品很少,董酒要想在這個價位層迅速開啟市場其實非常難。
當時很多名酒廠靠的還是光瓶酒的量在支撐,比如說衡水老白干,如果沒有幾塊錢的光瓶酒做基礎,很難有十八酒坊的成功。
但是振業不怎么想,這是一塊美玉,國家保密配方,比茅臺還多一次的國秘董酒,怎么可能走大眾化路線呢?
更重要的是,如果走大眾化的路線,振業堅守10年的市場估值將付之東流,根本不可能在資本市場上獲得很好的溢價,也就是說轉手會非常難。
所以振業“看守政府”只能在違背市場規律的前提下,拔高整個董酒的市場價位,不斷地堆砌那個所謂的國家保密配方,以營造稀缺性獲得資本市場的高價值。
這是營銷團隊所不能理解的,人家是要溢價,你們要銷量,有錢的是大爺;ㄥX的人和干活的人理解不一致,最后發生的一幕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2008年11月7日董酒銷售團隊集體辭職,一時之間行業震驚。
僅僅一年時間,剛剛有點重返酒界的董酒,市場荒廢不說,瞬間又跌回了解放前。
再易其主,董酒的春天來了?
2007年是董酒一個新的轉折點。新資方的進入和振業的退出,讓這支原本屬于振業用來做業績的雇傭軍,成為了這場資本盛宴的“犧牲品”,或者說根本談不上犧牲,大家各取所需,振業把這個燙手山芋終于成功轉手給來自福建的投資人了,而銷售團隊這一年也拿到了自己應有的回報。
只是,這幾匹來自福建的“狼”,要想做好董酒其實很難。
2008年這段時間如果“福建狼”抓住白酒上升的趨勢,不斷放大董酒的市場,董酒還有機會獲得一線生機,只要順應市場發展的潮流還能在白酒市場上咬到不少肉。但是這幾匹福建來的狼似乎并不急于捕獵,或者根本不用去捕獵,人家資金充裕,不是振業可以比的(這其實是不可能的)。
回過頭來看看,其實這幾匹狼根本不懂酒,被振業忽悠之后,把董酒當成一個傳家寶一樣去看待,似乎這是一個可以千秋萬代的偉業,所以不能急于做市場,要做好內部管理和生產重建,至于市場,慢慢來。
這個種想法本身沒有問題,但是有點像單相思者的一廂情愿,在最好的時期沒有下手也沒有做最正確的事情,可以說這是新資方進入后董酒戰略最大的失誤。
福建來的幾匹狼想圍獵,打一個大大的江山,于是不斷地恢復生產,夯實內部管理團隊,培養自己的隊伍,但是時間不等人,2012年好不容易恢復到歷史最高產能,中國白酒市場卻全面潰敗。這好像在重演振業入主一年后的情形,歷史如此的相似。
接下來的日子大家也就可想而知了,市場建設異常艱難,在白酒的叢林里,不管你是來自哪里的狼,如果你不遵循市場發展的規律,抓住市場的風口,迅速做出自己的表現,那么等待你的只有遺憾和感嘆,或者抱著那幾個所謂的國密去敝帚自珍去吧!
沒有市場,一切寶貝,都是有市無價的自憐。在市場競爭的浪潮中,只有你找到了自己的市場,你才能擁有自己的未來,才可能獲得自己的榮耀。這一切似乎與董酒統統無緣,新接手的投資人沒有吸取振業的教訓,而是陷入了振業的忽悠怪圈中。這就像北京琉璃廠的商販,把一個原本一般的玩意,忽悠給買家之后,買家心理上自然堆砌這種稀缺的認知。人,真是一種很奇怪的東西,你根本叫不醒那些處于自我催眠中的人,你也永遠不要叫醒那些被人催眠的人,就這么讓他們繼續睡著其實挺好的。
(未完待續。福建狼會將董酒帶向何方,請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