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茅臺價格又開始“漲”聲不斷,且一瓶難求,其他品牌也水漲船高.,連光瓶酒也不甘落后,主流價格帶已從15元左右上升到25元------。
究其原因,有行業回暖、品牌分化的大環境,消費升級則是被專家學者經常提及的詞語,畢竟此番漲價與白酒黃金十年的政務消費拉動沒有了多大干系, 概括的說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深一步的解釋則是中產階級人群的擴大。
但是現階段中國整個經濟發展放緩,結構性轉化尚未完成,移動互聯對傳統經濟的沖擊,人們又感覺生意難做,錢難掙了。市場表現為拼多多、云集等低價產品依然擁有廣泛市場,連方便面、榨菜等大眾產品消費開始抬頭,消費降級被部分專家提出,畢竟消費能力是影響中國經濟的重要指標。
專家們是非常能自圓其說的。用消費分級來詮釋這看似矛盾的現象,用圈層來界定消費的能力和水平,一升一降,只能說明貧富差距的拉大,這又與“共同富裕”的初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年目標相違背。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其實專家們說的都沒錯,也都有一定道理,但我們不能單純用價格的高低、增減來判斷消費的升降和分化,而是白酒消費已經進入“新常態”。
這個“新常態”與中國經濟環境的“新常態”相輔相成。習近平主席將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委婉的描述為中國經濟的“新常態”,而這也是十三五規劃中一個重要的主題,同時,規劃指出,中國經濟未來將更加平衡,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續性。
那么中國白酒消費的“新常態”有什么表現呢?
“常”之1: 品牌集中度會進一步提升,這是大勢所趨。
好的品牌是好的品質的表現,品牌集中是快消品行業的發展趨勢,比如飲料、啤酒等行業,但白酒的品牌集中之路還有一段過程,消費者往往會選擇有品牌的產品,一方面是品質的保障,另一方面是面子的需求。這個從高端的茅臺和低端的牛欄山的增長都可以看到,這里不必多言。
“常”之2:品牌集中度的提高會帶來部分消費價格的上升。
品牌力會成為品牌廠家議價和溢價能力的驅動力,消費者也愿意為品牌消費多付出成本,這就是所謂品牌的力量。
“常”之3:白酒行業進入擠壓式增長階段。
從結構性增長到擠壓式增長,預計未來白酒行業的量的增長緩慢而一、二線品牌白酒增長成為常態,“少喝酒,喝好酒”成為消費常態,眾多中小白酒企業的生存空間會逐漸狹窄和更加困難。
而白酒消費新常態的“新”就體現在了:
“新”之1:消費者的白酒消費新覺醒。
曾經“三年喝倒一白酒品牌”的時代已經過去,消費者不再對品牌和促銷盲從。消費者比以前更成熟,消費升級其實是消費者心智向更理性的階段在升級,而不是單純的用價錢來衡量消費升級。消費者更懂酒,并形成自我的品類偏愛。醬酒近年來在一些地區的火爆就是消費者覺醒的表現。
消費者開始用自我的感覺來質疑品牌,質疑其品質,質疑其價格。品牌成為消費者選擇的重要參考之一,但已不是唯一。
“新”之2:購買渠道的多元化與扁平化。
曾經的三大渠道(商超、煙酒、餐飲)所占購買比例逐年下降,而電商、直營、單位及個人定制等多種渠道并行,前者或者是全國和區域品牌白酒的大會戰,而后者則成為中小白酒企業的陣地戰。
這也是消費者覺醒的一種外在表現,白酒特別是品牌白酒價格虛高的格局或許會被打破。
“新”-3:“體驗”消費成為白酒消費主要驅動力。
白酒是流淌在中國人血脈中的情結,從傳統群飲的婚喪嫁娶、商務接待到個人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不同場景對白酒的需求不同,你可以用茅五劍來充面子也可以用小光瓶在馬路邊擼烤串,考量的不止是品牌和價格,還有場景和心情。
20來歲你可以拒絕白酒或偶爾追捧一下江小白,但人到中年,歷經滄桑之后,或許某一天發現白酒的真味道。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在變與不變的互動與迭代中,行業向前發展。
中國白酒企業只有以以新常態來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征,并將之上升到戰略高度,適應改變,抓住機遇,實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