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季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就要在成都拉開序幕了,翻看酒圈的新聞,大家不是在忙著布展,就是在準備去成都的路上。在瀏覽眾多展位信息資訊時,《華夏酒報》記者注意到,抱團參展又成為今年糖酒會的流行形式。進入3月,酒企之間的互動十分頻繁,稻花香集團走進郎酒、汾酒調研華致酒行、民權紅葡萄酒業拜訪仰韶酒業······一系列參觀走訪的背后,是企業乃至行業謀求1+1>2的競合發展效應,畢竟,互利共贏不僅是酒業興旺發達的主題,也是國家發展的戰略之一。
抱團是“眾人拾柴”而不是“圍鍋吃肉”
根據《中國酒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酒產業的目標是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為此,要進一步深化產業集群發展和集約化發展,合理布局產業結構,拉動和提升產業鏈價值,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對此,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指出,要著力打造名優產區,以產區作為世界名酒品質和價值新的表達方式,建設構建和優化產業協同平臺,提升產業集成水平。為進一步營造酒業發展的新機遇,2021年,很多酒業產區的政府出臺了相關發展規劃,強調橫向整合,以酒為核心打造產業集群。3月17日,宜賓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宜賓市白酒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
根據《規劃》,宜賓市將以打造“世界優質濃香白酒主產區”為宜賓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定位,實施產業集聚戰略、質量品牌戰略、創新驅動戰略三大發展戰略。
為加快提升宜賓白酒區域集聚發展水平,宜賓將加速構建“一核多點、強鏈成圈”新格局,即以五糧液產業園區為核心區域,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同時支持區縣(園區)探索建立招商共引、項目共建、人才共用、信息共享、發展共贏、風險共擔等發展新模式。就在《宜賓市白酒產業發展規劃》發布的前一天,《貴州日報》刊文表示,在新形勢下,要進一步做強赤水河流域醬酒產業集群,增強貴州醬酒業的領軍地位。同一天,貴州省工信廳發布的2021“千企改造”工程省級龍頭和高成長性企業名單中,多家黔酒企業榜上有名。
對此,媒體評論指出,黔酒又一次獲得政策的扶持,而貴州通過一系列政策大力打造貴州白酒板塊、提升在全國白酒中的地位、打造醬酒核心基地的目標也顯而易見。得到政府扶持發展的還有寧夏葡萄酒產業。
3月11日,寧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聯合其他部門聯合制定出臺了《關于支持民營企業加快改革發展與轉型升級的實施方案》,根據方案,對葡萄酒酒莊(企業)使用合格優質苗木新建規模在300畝以上、成活率達到85%以上的釀酒葡萄基地,自治區一次性以獎代補1500元/畝。顯然,政府的扶持對于激發企業活力有巨大的推動力,而企業的向上發展又賦能了整個產業,形成了高質量的內循環。
“產區化發展是每個香型、酒種均需經歷的過程,也是行業逐漸走向規范化、集中化的發展趨勢。”有業內人士指出,一個產區的形成離不開地域環境、歷史文化、工藝技術等因素的影響。當前,消費者趨于理性,隨著產區概念的普及,產區品牌成為助推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的關鍵。
因此,在本屆糖酒會上,煙臺葡萄酒產區、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甘肅省葡萄酒產區等都將組團亮相。據悉,寧夏此次參展規模為歷屆最大,而甘肅產區參展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關注,也是隴酒企業抱團走出去參加的首場展會。綜合來看,各釀酒產區抱團取暖,各方形成良性競爭,實現品牌多樣化、發展多元化已成為主要趨勢。但不容忽視的是,“做市場,可以依靠政府一時的綠燈,但不可依賴政府長期的輸血。自己活下去,活得精彩,是市場規則下的必然要求。”
酒水行業研究者歐陽千里表示,政府扶持可以是錦上添花,也可以是雪中送炭,但終究是“打鐵還需自身硬”。對此,政府智庫專家、中國酒文化歷史學專家何冰在接受《華夏酒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僅是禮節性的、政府帶領性的,“抱團”只能帶來行業的一團和氣。真正的抱團,應該是行業規律發展的需要,比如,如何破解行業發展的瓶頸,解決抱團走向世界的問題。高品位的抱團,是“眾人拾柴”,而不是“圍鍋吃肉”!
酒企互動頻頻共謀市場“大蛋糕”
中國酒行業的凝聚力應該來自更深層次的合作:對企業的工藝特點、品牌文化進行細分,結合市場環境、消費習慣、渠道特點的差異進行合理搭配組合,而不是你買我賣的簡單生意,也不是遷就一時之需的權宜之計。這需要廣大企業共同參與解決,面對面地達成共識,改變原來松散、自發的協作,發展為緊密、固定的協作。在競爭的基礎上達成合作,共謀市場“大蛋糕”。
比如川酒集團,自2017年成立以來,就肩負起“整合酒企、振興白酒”的使命和責任,通過幾年的聚合發展實現了業績跨越式的增長,并成為全國最大的原酒生產商和供應商,形成川酒“6+1”發展新格局。2020年,川酒集團還與山西杏花產區酒業集團攜手,在“濃醬雙優”的基礎上實現濃醬清“三香齊放”,正式建立起三大主流香型白酒的生產供應資源矩陣。
汾酒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秋喜曾表示,競合是必然的。社會越進步,人們競合的意識就越強。競合也是企業責任的體現,任何企業都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
2020年10月11日, 在醬酒領軍人物季克良、知名白酒專家高景炎的見證下,來自13家酒企的13支醬酒產品匯入“和合”鼎中,北方醬酒聯盟正式宣布成立。談及成立聯盟的初心,華夏酒報社社長吳賢國表示:“提起醬酒,大家都會想到貴州,想到赤水河,其實北方也產醬酒,而且還生產高品質醬酒,但是市場缺乏了解和認知。發起成立聯盟的目的就是要倡導北方醬香酒企業抱團取暖,做強北方醬香酒品牌;講好故事,說好北方醬香酒品質;做好規劃,提升北方醬香酒品味。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相信隨著品牌品質的提升,北方醬香酒一定會成為酒業市場的新寵!”
不僅如此,啤酒與白酒、葡萄酒與白酒、黃酒與啤酒和葡萄酒也進行了多場跨界“對話”。去年8月,青島啤酒走進茅臺,開啟了兩家跨品類酒企的首次正式會談;隨后,黃酒集團分別赴茅臺、青島啤酒和張裕學習考察;一個周后,張裕又參觀考察郎酒成都總部和郎酒莊園。可以說,正是不同酒種在市場消費端具有不可替代的互補性促進了企業跨品類的競合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競合的高度和維度。因此,我們看到,2021年,企業的跨界交流也是互動頻頻并有越演越烈之勢。
總而言之,產區之間的“抱團”不是搞“小圈子”、畫地為牢,也不是遠離乃至拒絕與外界的溝通合作,而是在提升整個產區酒業制造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開放,積極主動地嵌入當地乃至國家經濟發展的產業鏈、價值鏈中,并不斷汲取其他產區甚至國外產區先進技術和成熟發展的經驗。只有內聯外通都加強了,產區的活力與實力才能得到更好地釋放。而對于酒企來說,企業之間的“抱團”也不是搞“拉郎配”,讓大企業做“慈善家”,讓小企業做“復制者”。大企業要有大的擔當,不能只是一味熱心而放低了對自己的要求;小也要有小的責任,不能只“靠老大蹭流量”,而要在產品的質量、口味、技術上下功夫。
在各有特色、差異競爭的趨勢下,謀不變中的萬變。畢竟,只有在堅守底線的基礎上加強合作,企業才能抱得更牢靠、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