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度調整中走過了五年的中國白酒行業,近年來復蘇跡象顯現。隨著消費升級的推動,名酒需求漸旺,低質產品、落后產能逐漸被淘汰,市場進一步向名優品牌集中。在此背景下,諸多白酒企業紛紛探尋新的發展路徑。去年以來,白酒國際化熱潮漸漲。在走出國門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傳統酒文化的重要性。眾多酒企負責人對于行業發展建言獻策,在他們看來,中國白酒的發展迎來下一個黃金十年,但是與以往不同,現在的白酒必須要實現自我突破,而不能單純“靠天吃飯”。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觀點1 呼吁制定白酒全國性法律
隨著中國釀酒工業的快速發展,飲酒及行業相關問題日益凸顯。但由于行業額目前沒有明確的規范,市場亂象問題始終難以根治。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國酒類專有的法律只有2005年國家商務部制定的《酒類流通管理辦法》以及地方性法規,在管理體制上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對此,古井集團董事長梁金輝指出,一直以來,白酒都歸類于食品進行管理,導致酒行業產生的系列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規制。未來,酒行業亟須制定一部專門針對白酒的全國性法律,明確立法主體、職責劃分,同時,還要全面、具體、具備可操作性,進而實現全面許可管理,重構和完善白酒行業誠信體系。
梁金輝進一步解釋道,過去,酗酒、酒精中毒、酒后駕駛、飲酒相關傷害、假酒事件等時有發生,由于白酒市場管理體制不完善,跨區域治理困難,假酒充斥市場,制假售假屢見不鮮。另外,當前中國白酒流通市場還存在著秩序混亂、大量無證經營的現象,要僅將酒作為一種商品和食品來管理漏洞很多。制定白酒全國性法律,有利于進一步加強酒類生產和銷售管理、保證酒類產品質量、節約糧食、保護合法經營、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證國家財政收人、維護社會秩序。
觀點2 中國傳統酒文化要“活下來”
中國是酒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最早開始釀酒的國家之一。在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中,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白酒的特殊文化屬性,白酒行業對中國文化的發揚和傳承影響頗深。
對此,舍得酒業副總工程師、酒體中心總監余東表示,只有活的文化才具有生命力。與京劇、國畫、武術、圍棋、中餐一同,中國白酒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耀眼奪目的優秀傳統文化瑰寶。憑借古老精湛的釀造技術、獨特的風味品質以及奇妙的文化韻味,中國白酒屹立于世界六大蒸餾酒的前列。
不過,余東也表示,當前白酒行業在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活化和傳承的過程中,仍存在創新力不足、短視功利的現象,且相關政策方面也缺乏支持的力度。未來,余東建議,應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行業名錄、企業名錄,收錄代表性白酒企業及其優秀項目、優秀產品和文化傳承帶頭人。同時,鼓勵和扶持傳承、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白酒企業,并提供一定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政策。此外,還可以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交流日,舉辦各類峰會、論壇、交流活動,為搭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項目提供國際化傳播平臺。
觀點3 白酒國際化需抱團發展
近年來,中國白酒國際化愈演愈烈,多個名酒品牌均跨越海外尋求文化突圍。但值得關注的是,當前白酒國際化的步伐依然遲緩且認知度較低。公開數據表明,目前,中國白酒產量占全球烈性酒產量的比例近40%,但白酒在國際市場上份額卻不足8%。另外,中國白酒“走出去”還面臨著產品標準、文化差異、消費習慣差異、商業模式、關稅政策、貿易壁壘等諸多問題。
針對白酒國際化進程中產生的矛盾和挑戰,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洋河酒體設計中心副主任李薇表示,白酒的國際化不應該是單打獨斗,而是抱團發展的國際化。尤其是名酒企業,更應當充分抓住時代機遇,依靠國家形象積極拓展對外貿易,合力發展,加深世界對中國白酒的認同感,讓中國白酒的國際地位再躍升一個臺階。
除了加強白酒文化輸出和傳播外,李薇還建議,在洋酒“引進來”和中國酒“走出去”的過程中,應予以公平的關稅待遇。同時,引導中國白酒企業形成合力,通過行業標準協同方式,爭取中國白酒在國際上獲得合理的分類和身份定義,“目前為止,中國白酒在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中仍然沒有獨屬的商品編碼,對白酒走向國際市場造成了巨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