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出,除企業唯利是圖、消費者盲目追崇等因素外,追根溯源,標準不統一、管理不規范、監管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保健品違法添加物質變得更加隱蔽和頻繁,具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低成本高利潤 廠家鋌而走險
一家售賣西地那非的化工廠家算了一筆賬,1克西地那非價格在0.8元左右,買得多還可以再降價,這種原料百分百溶酒,加到酒里按照用量一般是100克(2兩)酒中添加80-120毫克,也就是說0.8元的西地那非可以加入到10斤左右的保健酒中,成本可以忽略不計。
“根據提供的配比,廠家利用廉價購買的原酒進行勾兌生產,按西地那非的用量和價格計算,每瓶酒只需要0.25元的藥物成本,而這些酒每瓶售價達到三四十元,利潤相當可觀。”柳州市公安局治安警察支隊食品藥品犯罪偵查大隊教導員張峰說。
“有市場基礎,才會有利益驅動下的違法沖動。”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管局一位監管人員說,衛計委核準的保健食品的27項功效中,根本沒有改善或提高性功能這一項,也就是說我國從未批準過任何一種性保健品上市。
2、保健品缺少行業標準體系
保健品產銷不能說無標準,但尚未形成完整科學的標準體系。中國保健協會市場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大宏表示,保健酒相關標準都很抽象,缺少對源頭、標識、功效等方面的具體規定,導致一些保健酒企業鋌而走險,鉆市場空子。
保健酒由保健協會管理,是該協會重點管理對象之一,但是協會卻很少對保健酒行業發展現狀、企業規模等信息進行披露,即便偶爾有一些統計數據,但是數據來源和依據卻無法獲悉。與白酒、葡萄酒、黃酒、啤酒等不一樣,我國保健酒沒有專業的監測中心,檢測工作由其他酒種代行,但因無統一標準作依據,保健酒的檢查多為常規性項目檢查,對原料功效成分、不同原料之間是否會產生化學反應等方面卻未能進行有效檢測,保健酒存在潛在的危險。
此外,保健酒行業入市門檻較低,從總體而言對技術和資金的要求不高,造成諸多企業蜂擁而入,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形成產能過剩、產品過多、競爭過度、廣告過濫的亂局,一些企業為了生存,不惜違法添加物質。
3、場外交易頻繁,監管部門手段不足
執法人員在日常監督中發現,一些經營者采用柜臺展示與產品交易分開進行、場內談價場外提貨等方式,想方設法地規避監管。有執法人員曾在柜臺產品檢查之外,抽查了市場門口的一輛物流車,并在裝卸的貨物中發現了問題,結果沒有一戶經營者承認是貨主。
4、大流通市場中,跨地區溯源較難
監管部門一旦要追蹤溯源,就涉及跨地區調查和執法,協調難度比較大。保健品“大流通”的特點,還表現在網絡銷售方面。近年來,網絡銷售已逐步趕超傳統店鋪銷售模式,成為保健品銷售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并不禁止網絡銷售保健品行為,但對這些虛擬店鋪銷售的產品如何監管,同樣是擺在監管部門面前的難題。
5、洗腦式營銷、夸大宣傳,事后維權難度大
我國消費者一直存有“養生”的概念,各種名貴中藥材“包治百病”的說法也深入人心。例如,本是原產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一種十字花科植物,瑪卡在引入中國后就被渲染得非常神奇而價格飆漲。由于保健品副作用隱蔽性強,或消費者羞于維權等均無形中增加了維權難度。
政策傳遞>>
新《食品安全法》有望規范市場
隨著行業競爭加劇、禮品市場發展放緩,保健酒行業的盈利水平整體下降,除了勁酒以外的其他保健酒品牌,都陷入了發展困境。此次多家知名品牌登上“黑榜”,對于身陷囹圄的保健酒行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行業將重新洗牌。保健酒企業或能以此為契機,調整企業生產經營方式,促進企業升級轉型,實現華麗轉身。
2015年10月1日號稱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將實施,其對保健食品管理做出了四大變化。一是首次提出保健食品原料目錄,改變原有的藥食同源物質目錄;二是明確保健食品的申報將采用注冊和備案雙軌制進行管理;三是對保健食品的審批有工商轉為藥監,避免夸大宣傳;四是將GMP寫入法律條文,保健食品納入特殊食品從嚴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