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阿里巴巴公布的“雙十一”數據顯示,2014年“雙十一”當天,酒仙網銷售額突破6000萬元,購酒網銷售額超過1200萬元。這一系列數字的背后,突顯了傳統酒企的尷尬。傳統白酒行業見識到互聯網的能量,逐漸意識到互聯網才是謀求酒水行業破冰的新工具。一時間很多酒企加緊與綜合性電商平臺合作的同時,甚至自建電商平臺尋求自救,但這條轉型線上的自救之路并不好走。億歐網盤點了傳統白酒企業轉型O2O亟待解決的6個難題。
1、傳統銷售模式依然占據主要優勢
相比于零售、餐飲等行業,白酒銷售是個極端傳統的領域。多年以來一線酒企品牌大多采用盤中盤的營銷手段,即通過優質酒店終端以及核心消費人群去輻射開發更多銷售終端,酒企總部以及地方經銷商一起將銷售渠道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以“渠道為王”的傳統銷售模式依然是酒企營收的主要來源。
2、紅酒帶來的猛烈沖擊
近年來,隨著政策導向,個人消費習慣的改變,各類紅酒品牌開始頻繁出現在人們的餐桌,紅酒已然成為酒水行業新寵,尤其是酒類電商對紅酒品類更是偏愛有加。面對紅酒的沖擊,傳統白酒轉型O2O似乎并不是那么受到“重視”,這無疑也會影響到白酒行業的線上轉型。
3、傳統酒企無電商基因
傳統白酒企業的線上轉型,從目前來看很大程度上還只是酒企的一個分銷渠道。以貴州茅臺為例,早在2014年全國兩會上,貴州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就曾向媒體記者表示,貴州茅臺將通過轉型應對行業的低迷期。茅臺出資4000萬元人民幣成立的電子商務公司,并沒有為其帶來太大的影響。由此可見,傳統酒企做獨立電商平臺缺的不是錢,而是互聯網基因。單純的模式復制并不能抹掉其“傳統模式”的影子,照搬傳統銷售模式,傳統酒企很難真正實現電商化。
4、被動迎合而不是主動求生,傳統酒企做電商更多是“好面子”
酒類行業內目前有實力、有資格的不少是國有控股企業,在政府呼吁傳統企業改造升級的口號下,酒企紛紛展現出“與時俱進”的形象,為了“面子”貼上“互聯網”、“電商”的標簽。但其真正的用意也許根本就不在乎轉型O2O到底能為企業帶來哪些實質性的改變和優勢,甚至轉型O2O就是搭了一個空架子。
5、互聯網酒企虎視眈眈,欲分食蛋糕
1919酒類直供、酒仙網、中酒網等一大波互聯網酒企近來風頭正盛,不斷蠶食著傳統酒企的市場份額。面對互聯網酒企的高歌猛進,傳統酒企坐臥難寧。據悉,在2014年發布的中國酒業互聯網首份電商報告中顯示,歷經5年發展,目前整個白酒行業的銷售中,線上銷售額占比仍未突破總銷售額的1%,可見互聯網酒企還有很大的空間去進一步蠶食傳統酒企的市場份額,畢竟這塊大蛋糕有足夠的誘惑力。
6、還在不斷試錯其它可能途徑,效果并不明顯
白酒行業在遭遇寒冬之后,各大酒企并沒有把轉型O2O看作唯一的求生途徑,傳統酒企還在寄希望于利用自己多年來積攢下來的線下經驗,試圖打破僵局,因此還在不斷試錯其它可能的銷售模式,但總體效果微乎其微。
A、開始多元化發展?缧袠I合作研發飲料等,進軍生物工程領域等。
B、降低經銷商門檻。把渠道下沉到縣級市場,貼近市場開辟親民路線,進一步滿足供應需求。
C、發力中低端白酒。面對嚴峻的行業形勢,許多酒企“放下身段”,開始全面啟動轉型,開發中價位產品市場,布局全價位產品線。
D、不斷開發新產品。在銷售不振、渠道疲軟的情況下,傳統酒企慣用的手段就是開發新品。開發新的產品系列,不斷為產品賦予新的概念。那么問題也就接踵而至,不僅消費者分不清產品之間的區別、差異,甚至有些廠家自己都搞不清楚。
白酒轉型這一口號已經提了好幾年,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在國家“八項”規定、禁酒令等政策影響下,隨著白酒行業的深度調整,白酒消費逐漸趨于理性,回歸常態。白酒行業的中低端市場未來將會有很大的空間值得發展,對于中小酒企甚至酒企大佬都蘊藏著大的機遇。白酒行業誰能率先解決以上6點問題,那么也許會在漫長的行業“寒冬”中最先迎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