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都與國際化的開放都市,北京在中國酒業市場中的重要地位毋庸質疑。坐擁全國數一數二的完整消費規模與市場,便利的交流與強大的物流向心力,為北京市場帶來豐富多彩的酒類產品;1600萬的常住人口,龐大的多樣性消費人群體與時尚潮流,也孕育出典型化的消費趨勢。中國酒業未來的生產與消費發展將面向何處?如火如荼的京津冀一體化將給首都北京及其周邊的天津、河北帶來哪些變化與機會?北京酒業市場如何精準定位?不久前,《中國酒業》記者專門采訪到北京釀酒協會林楠理事長,就行業關心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
林楠北京釀酒協會理事長。曾就讀于人民大學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長期供職于北京一輕控公司,歷任企業董事、總會計師;中國總會計師協會輕工分會副會長;北京會計學會副會長;北京紅星股份公司董事長;北京龍徽釀酒公司董事長;北京桂花陳酒業公司董事長;北京金魚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長;北京青島五星啤酒公司副董事長;北京鴻運置業股份公司副董事長;北京龍鳳酒廠廠長等職。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繼承傳統,三十年見證歷史巨變
“早年在企業管物價,所有的酒都要到我這里來,我就一直與酒打交道。那時還是計劃經濟時代,很多白酒產品的價格變動都需要通過我們統計,作為物價指數的重要參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多年任職釀酒企業,更是和酒結下不解之緣。”憑借豐富的管理與專業經驗,林楠理事長親身參與并見證了北京酒類行業的巨大變遷與快速發展。用理事長林楠的話說:北京釀酒界有互幫互助的歷史傳統。如今北京釀酒協會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優勢,已經成為首都酒行業真正的主心骨和娘家人。協會服務與參與的業務規模也不斷擴大。
林楠告訴《中國酒業》記者,今年恰逢北京釀酒協會成立三十周年,三十年間,北京酒行業規模發展迅猛,持有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由原來的29家增加至139家。2016年,產品現價產值253.98億元,相較于1984年增長91倍;產品銷售收入235.62億,比1984年增長49倍。上交稅金超過30億。
從結構調整來看:隨著北京釀酒協會的成立,行業管理結構發生變化;民營企業迅速崛起,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為釀酒行業發展帶來新的動力,促使國有企業加速內部改革、產品創新;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實力加強,占據生產經營主導地位。
從產品結構來看,北京釀酒行業實現了五大轉變:從高度白酒向低度白酒的轉變;從固態白酒、固液結合白酒、液態白酒協調發展、實現普通酒向優質酒的轉變;北京二鍋頭酒向單糧型、多糧型并舉轉變;北京啤酒向優質多品種轉變、北京葡萄酒向葡萄酒基地化、產品優質化轉變;全市酒類產品實現了不同香型系列化、不同檔次系列化、不同規格系列化、不同包裝系列化。
此外,京籍釀酒企業在節能、綠色、環保等領域加大投入,隨著企業文化、品牌文化的大幅提升,不斷培育和引進人才,加大科研、設備投入,使得北京酒行業以綠色、創新的形象出現在市場中。以紅星近年來的發展為例:通過產品的升級與換代,從當年名噪一時的青花瓷開始,工藝得到了改良,由麩曲發酵改為大曲發酵,酒質檔次也明顯提高,比肩高檔清香型白酒,由此實現了質量與價格的同步升級,從而把北京名片二鍋頭得到提升,隨后引領了京城酒企整體的工藝與質量提升。再加上近年來品質提升的紅星藍瓶,在布魯塞爾等國際烈酒大賽的賽場上屢獲殊榮,將二鍋頭整體的地位向上更推進了一大步。 “二鍋頭國際獲獎,使這一傳統工藝釀造的產品擺脫了人們對其低端酒的固有認識,對北京白酒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林楠評價道。
消費觀念、銷售格局日新月異
談到北京酒類的生產與銷售格局,“酒類產品在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沖突比較大”林楠向《中國酒業》記者介紹說。北京酒業整體實力在全國來講并不強,又缺乏強大的資本運作實力,老國企占比較大,酒類行業較早走向市場的過程中,在選擇產品、原材料、合作伙伴、技術市場、營銷等方面越來越需要團結協作,北京釀酒協會行業組織的作用得到凸現。在年初召開的北京釀酒協會第六屆第二次會員大會上,林楠就曾指出,各大酒類都面臨市場挑戰,白酒行業雖然已經初步熬過市場轉型期的陣痛,但新資本投入的壓力,激烈的市場競爭,仍然是企業面臨的重大課題。此外,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核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對傳統制造業的北京白酒企業更是雪上加霜,企業面臨升級和轉型的重大責任。
有著酒企業外遷經歷的林楠對《中國酒業》記者回憶說:“北京酒企業外遷經歷了兩個階段,最初是由于城市人口與功能的變化,生產廠由中心區域(如三環和長安街沿線)向郊區遷移,如紅星將生產遷到懷柔,牛欄山、燕京啤酒在順義建廠等;而今天由于整體環保的需要,進一步的外遷幾乎已成定局。
面對困難的經營環境,各會員單位努力拼搏,釋放壓力,瞄準機遇,改革創新,使得整個行業在逆境中仍然取得了比較可觀的成績。數據顯示,2017年全行業在生產飲料酒減產6.4%的情況下; 實現總產值262.12億元,增長3.2%; 實現工業增加值108.29億元,增長3.7%: 實現銷售收入219.92 億元,增長6.1%; 實現稅金39.87 億元,增長7.5%: 利潤總額17.18 億元,增長26.04%。生產總量少了,但銷售收入及利潤增長,說明產品結構調整已見成效。
2017年北京市全市白酒原酒總產量49.7376萬千升,增長14.79%: 全市白酒瓶裝酒總產量423,447千升,增長2.82 %。其中: 二鍋頭酒總產量222,805千升,增長5.4%。葡萄酒總產量3072.43千升,增長-35.31%;銷售量0.357125萬千升,增長-25.69%。黃酒產量0.199萬千升,增長226%。北京啤酒各項指標與去年基本持平。
談到北京酒類消費的格局,林楠認為白酒的消費市場起了明顯的變化。特別是80后、90后的消費理念變化最為明顯,像過去老一輩晚上自購高度白酒的現象已經很少見,年輕人聚會中的高度酒消費也向白蘭地、威士忌等進口酒靠攏,中度偏向葡萄酒,低度則選擇啤酒。這些都在北京這座國際大都市的消費文化中有顯明的體現。因此北京的白酒廠家也應該順應低度等國際化潮流,向這個方向轉變,去適應新時代酒類消費的變化。
近年來北京酒企業也在積極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力圖引導或進入這一消費產品領域。重點研發與生產了一些低度酒或配制酒。例如在配制酒方向,過去的白酒產品加入水,消費者就明顯的感覺到沖淡了酒的味道,兌水了,口感變差,而目前的新一代產品可以效仿國外產品,在白酒中加冰,度數甚至可以降到20度左右,而酒的口感沒有顯示的改變,消費者不會因此體驗變差,這就是科研的成果。與此同時,一些傳統的老年消費者仍對高度白酒情有獨鐘,但由于全社會對健康的日益關注,日常消費的量在明顯減少。這些都決定了北京白酒的消費群體明顯分化,需求多樣化,生產企業再也不能象過去一樣大量生產同一規格的單一產品,就能滿足消費者了,只有保持產品的豐富才能實現消費群體的全覆蓋?傮w來看,酒類消費的市場仍在,關鍵在于適應市場的需求進行轉型。
京津冀一體化,將推動產業布局升級
從產業格局上看,北京市場的最大特點是沒有自身的壟斷,具有開放和包容性,歡迎全國各地的酒類產品進入北京。林楠認為,這也正是目前酒類行業能夠推動京津冀一體化的基礎與有利條件。對于目前由北京釀酒協會、天津市釀酒工業協會和河北省白酒葡萄酒工業協會三地行業協會和《中國酒業》雜志社聯合倡導的“酒業京津冀一體化”,他表示“這是一件對大家都有利的好事”。林楠希望京津冀一體化能夠真正把三省打通成一地,讓更多的北京周邊的天津、河北省的好產品進入北京,北京消費者真正喝到兩地的特產酒;另一方面,北京酒企業大多擁有悠久的歷史與老字號等地域品牌殊榮,這些地域觀念也深深的植根于北京消費者,大多數北京企業由于擔心失去“原產地北京”難下外遷周邊的決心,如果形成真正的一地化,在政策的支持下,這一矛盾或將得以化解,將更有利于北京酒企業邁向全國的同時,鞏固根據地市場。
采訪的最后,林楠理事長向《中國酒業》記者表示,首都北京具有開放的消費環境、發達的服務業與國際接軌的行業高標準,推動京津冀酒業一體化,將有助于充分發揮北京的標準與政策優勢、天津的港口和進出口物流、河北腹地的原材料與制造業優勢,三地優勢互補,真正打通地域瓶頸與藩籬,成為一地化平臺建設與共同市場的典范。